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常州:传统与科技共舞的智造高地

  常州:传统与科技共舞的智造高地

  在长三角经济带的腹地,常州这座以制造业见长的城市正悄然上演一场"老树发新芽"的产业变革。当全球制造业面临智能化转型的十字路口,常州选择用数智技术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让纺织机械的轰鸣与工业互联网的字节共振,演绎出传统与科技交融的"双人舞"。

  传统产业的智能再造术

  走进常州的老牌制造车间,会颠覆人们对"土特产"产业的刻板印象。这里的老式机床装上了"最强大脑",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就像给传统设备安上了神经末梢;纺织生产线的AI质检系统能以0.1毫米精度识别布匹瑕疵,效率较人工提升20倍。这种被称作"数字孪生"的技术,相当于在虚拟世界克隆出完整的生产线,工程师通过屏幕就能模拟调试,将新品研发周期压缩30%以上。

  在装备制造领域,常州的"532"现代产业体系正显现威力。所谓"532",即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两大未来产业构成的矩阵。其中传统机械制造通过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混血",诞生出智能工程机械等跨界产品,去年整机产销量突破18.5万辆的亮眼数据,恰似给传统产业打了剂强心针。

  新能源赛道的弯道超车

  如果说改造传统产业是"强筋健骨",那么布局新能源则是常州落子的"未来棋局"。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常州制造的零部件,这个看似夸张的数据背后,是当地将纺织机械的精密制造经验平移至电池生产的智慧。就像足球场上的战术转移,常州把传统产业积累的"肌肉记忆"完美复刻到新赛道。

  动力电池产业堪称经典案例。原本生产纺织机械的工厂,通过智能化改造转型为电池隔膜生产线,纳米级涂布精度控制技术源自传统产业的工艺沉淀。这种"旧瓶装新酒"的转型模式,使得常州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了从"陪跑"到"领跑"的跃迁。2022年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的荣誉,正是对其"制造业智能化转身"的最佳注脚。

  生态协同的创新密码

  常州的产业升级不是单兵突进,而是构建了"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当地政府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如同"产业路由器",将大中小企业的数据流、技术流、人才流无缝对接。一家百年农机企业通过平台对接AI算法公司,仅用三个月就研发出智能收割系统,这种协同速度堪比科技界的"闪婚"。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常州特别注重"老树新枝"的嫁接艺术。评论员杨丽提出的"双轮驱动"策略——即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正在产生化学反应。当数控机床遇上光伏组件生产,当纺织模具技术用于氢能双极板制造,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碰撞出的火花,恰是常州智造的独特魅力。

  绿茵场外的科技进球

  与体育赛事的激情澎湃相比,产业变革更像是场耐力赛。但常州用实绩证明,车间里的智能化改造同样能打出"世界波"。某卫浴企业将陶瓷烧制工艺参数输入AI系统后,能耗降低15%的同时成品率提升至99.2%,这种精准控制堪比足球运动员的"贴地斩"。

  在数智化浪潮中,常州探索出的"渐进式创新"路径颇具启示。不同于推倒重来的颠覆性变革,这里更擅长用"微创手术"改造传统产线。就像足球教练针对球员特点设计战术,常州根据产业禀赋量身定制转型方案,既保留传统制造的"底盘功力",又叠加智能技术的"锋线速度",最终在制造业的"世界杯"中踢出漂亮配合。

  这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仍在继续。当夕阳产业的标签被智能工厂的霓虹点亮,当"老工匠"与"码农"在同一个研发团队碰撞创意,常州正用最硬核的方式证明:传统与创新从来不是对立选项,而是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在这片智造高地上,科技与传统共舞的华章,才刚刚奏响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