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南通双城联动创新共融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下,江苏省内常州与南通两座城市的互动日益频繁。这两座分别位于长江南北的制造业重镇,正以创新为纽带,构建起竞合共生的区域发展新范式。2025年6月启动的江苏省J-TOP创新挑战季智能制造产业专场,首次由两地联合承办,标志着双城联动进入资源深度整合阶段——常州提供智能制造的技术积淀,南通贡献绿色能源的应用场景,形成了一条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完整创新链条。
产业互补:从单向输血到双向赋能
观察两地的产业图谱,常州的"千亿集群"与南通的"单项冠军"形成鲜明对照。常州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67.2万辆,近乎占据江苏省半壁江山,其工业机器人产量更以41%的增速扩张;而南通则手握全国15%的造船完工量和10%的光伏组件产能,机器人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8.3%。这种差异没有演变为零和博弈,反而催生了类似"旭荣针织+集萃研究所"的跨界组合——常州企业带着智能制造需求南下,南通科研机构带着纤维材料技术上溯,最终在长江两岸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正如船舶需要新能源动力系统,智能装备依赖高端纺织材料,两地的产业协作已从简单的配套供应升级为技术共研。
创新要素流动:构建区域协同生态
J-TOP平台的最新数据显示,两地技术合同成交额三年增长240%,这个数字背后是创新要素的加速流动。常州将中车戚墅堰的轨道交通技术应用于南通港的智能调度系统,南通则把光伏发电解决方案植入常州工业园区,形成"技术研发-场景验证-规模推广"的闭环。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才共享机制:常州工程师每周乘沪苏通铁路赴南通企业诊断产线,南通科研人员定期驻扎常州中试基地,这种"候鸟式"协作使得两地高层次人才库实际规模扩大1.8倍。就像长江支流交汇处的漩涡,创新资源在此碰撞后产生更大能量。
制度竞合:政策创新的示范效应
在制度层面,两地的竞争倒逼出更高效的改革举措。常州借鉴南通"揭榜挂帅"机制优化科技项目评审,南通学习常州"创新券"模式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这种政策互鉴在2025年达到新高度:双方共同设立2亿元的跨区域科创基金,首创"立项在常州、中试在南通"的联合攻关模式。犹如接力赛中的交接棒,制度创新在传递中完成优势叠加。数据显示,采用该模式的项目产业化周期平均缩短11个月,这正是区域协同最直观的效益体现。
长三角视角下的启示录
当常州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与南通的船舶制造基地共享同一套智能控制系统,当两地的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双双突破3%,这种协同已超越地理相邻的简单合作。专家指出,双城实践验证了"梯度协同理论"——发达地区技术溢出与后发地区场景供给的结合,能产生1+1>3的乘数效应。对于正处转型升级期的城市群而言,常州南通的案例表明:竞争是创新的催化剂,合作则是产业升级的稳定器。未来随着南通新机场与常州奔牛机场形成"航空双枢纽",两地的创新要素流动将如同长江潮汐般更具节律性。
站在十四五规划中期的节点回望,常州与南通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隔江相望"到"跨江融合"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3.2亿吨货物吞吐量与480万标箱的物流数据上,更深刻植根于每个联合实验室的显微镜头里,每份跨区域技术合同的条款中。对于谋求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城市而言,这条"竞合平衡木"上的每一步,都在重新定义区域协同的深度与广度。
本文由作者笔名:晓晓 于 2025-07-10 12:57:52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