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苏超一场以足球为名的经济风暴正在江苏席卷

  常州苏超赛事带动经济热潮

  2025年夏天,一场以足球为名的经济风暴正在江苏席卷。作为这场风暴的中心之一,常州凭借“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东风,不仅点燃了球迷的热情,更在赛场外踢出了一场漂亮的“经济进球”。7月8日播出的《经济半小时》以《“苏超”赛场外的赛场》为题,深度剖析了常州如何将体育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为地方经济注入新动能。

  体育产业:从绿茵场到产业链的裂变式增长

  常州的“苏超效应”首先体现在体育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上。据节目报道,一场球赛的门票疯抢人数超百万,相关话题关注量破亿人次。这种热度直接带动了体育用品制造、场馆运营等传统板块的升级——本地企业生产的球迷周边产品销量同比翻番,而改造后的常州奥体中心更成为“网红打卡地”,赛事期间单日接待量较平日增长300%。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市场的反应同样热烈:5月底至6月初,常州多家体育概念股股价涨幅超20%,显示出投资者对“体育+城市”模式的信心。

  这种增长并非孤立现象。节目援引专家观点指出,常州正通过“以赛育产”策略,构建从赛事IP开发到体育培训的完整生态链。例如,新北区某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借势推出“苏超青训营”,报名人数两周内突破5000人,侧面印证了体育消费市场的深度激活。

  商业共振:餐饮住宿业的“9.2%电量跃升”

  赛场外的经济涟漪同样令人瞩目。节目中一组数据尤为生动:苏超期间,常州餐饮和住宿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2%,相当于新增了3000台空调同时运转的电力需求。这种“用电量经济学”背后,是商业综合体与赛事的深度绑定。飞龙吾悦广场等商圈通过直播观赛、主题促销等活动,使周末客流量提升40%以上,部分餐饮门店翻台率创下历史纪录。

  更具创新性的是常州的“城市联动”策略。市商务局组织本土餐饮企业赴淮安等参赛城市开展跨区域推广,将“球迷经济”延伸至省域范围。某老字号餐饮品牌负责人表示,其推出的“苏超套餐”在异地门店销售额占比达35%,实现了“一场比赛,多地开花”的溢出效应。

  政府施策:从流量承接者到规则制定者

  节目特别强调了常州政府的“精准踩点”能力。面对短期流量,当地没有停留于简单的场地提供方角色,而是快速推出《文体旅商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将赛事热度转化为长期政策红利。例如,通过设立2000万元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开发“足球+文创”产品,目前已孵化出包括AR球衣、数字藏品在内的20余个创新项目。

  更深层次的布局在于城市品牌的再造。常州以苏超为媒介,将“智能制造”的产业优势与体育精神相结合,在赛事转播中植入工业旅游线路推广。这种“硬核软推”的方式,使得中车戚墅堰所等企业参观预约量增长150%,意外开辟出“工业+体育”的跨界赛道。

  下半场思考:如何让“热潮”变“常热”

  《经济半小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抛出关键命题:当赛事进入后半程,常州能否持续释放“苏超红利”?节目指出,当前存在两大挑战:一是消费场景同质化,部分商圈仍停留在“啤酒+大屏”的初级模式;二是区域协同不足,与南京、苏州等地的联动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对此,经济学家在节目中建议,常州可借鉴“英超小镇”经验,规划足球主题休闲街区,并利用长三角交通优势打造“48小时球迷微度假”产品。更长远来看,需建立“政府—联盟—企业”三方协作机制,例如通过成立苏超衍生品授权中心,将临时性消费转化为IP经济的持续产出。

  夜幕下的常州奥体中心灯火通明,这里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成为观察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窗口。正如节目结尾所言:“当足球滚过草皮的声音与收银机的叮咚声共振,一座城市的发展叙事便有了新的注脚。” 对于常州而言,苏超的上半场已经证明体育可以超越运动本身,成为撬动多元经济的支点;而下半场的哨声刚刚吹响,更多可能性仍在绿茵场外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