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立法实践:精准回应民生需求
自2015年7月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江苏省常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立法工作与民生关切深度融合,通过精准选题、民主参与和实效评估,逐步构建起一套具有地方特色且务实管用的立法体系。截至2025年,常州已制定地方性法规26部、修改8部,其中实体法占比高达93.8%(15件实体法/16件总量),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立法数量的增长,更体现了立法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质变。
立法选题: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常州的立法实践打破了传统“自上而下”的选题模式,转而采用“需求清单”机制。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通过设立38家基层立法联系点,将触角延伸至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形成立法需求的“神经末梢”。例如,针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纠纷频发的问题,《常州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管理办法》直接回应了群众“上楼难”的痛点,条款中细化补偿标准和协商程序,被居民称为“爬楼时代的终结者”。这种“问题导向”的立法逻辑,使得法规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切除社会治理中的病灶。
民主参与:让民意从“旁观者”变为“设计师”
立法协商机制的创新是常州实践的亮点。在《常州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中,“全过程民主”被具象化为可操作的流程:网络问卷调查覆盖不同年龄、户籍和文化程度的群体,14类问题既评估公众对现有法规的感知度,更挖掘未来立法的“需求盲区”。一位参与《养犬管理条例》意见征集的市民回忆:“草案曾规定遛狗时间限早晚两小时,我们通过立法联系点提交数据证明上班族需求,最终条款调整为分时段管理。”这种“民意—草案—反馈”的闭环,让法规文本真正成为“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实效评估:用“民生温度计”检验立法质量
常州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立法后评估体系,将抽象的法条效力转化为可量化的民生指标。以《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为例,实施一年后,市人大常委会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结果显示: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27%,而投诉量下降41%。这种“用数据说话”的评估方式,被法律学者评价为“立法工作从纸面走向地面的关键一跃”。更值得注意的是,评估结果直接触发法规修改程序,如《物业管理条例》在评估后发现业委会运作条款过于原则化,随即启动修订加入操作细则,形成立法“迭代升级”的良性循环。
特色立法:小切口解决大民生
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常州创新采用“立法+标准”双轮驱动模式。《常州市长江岸线保护条例》不仅划定生态红线,更配套出台全省首个岸线修复技术标准,将法律原则转化为“每公里岸线植被覆盖率≥85%”等具体指标。这种“立法搭框架,标准填细节”的做法,使得执法者像使用“说明书”一样清晰可操作。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则采用“一法一策”个性化方案,《常州吟诵保护条例》首创“传承人学分制”,将方言保护与学校教育衔接,展现出立法对文化基因的守护智慧。
面向未来,常州立法工作正从“回应型”向“预见型”转变。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许玲透露,新一轮立法规划将重点关注“银发经济”“人工智能伦理”等前沿领域,通过建立立法大数据平台,实时捕捉12345热线、舆情监测中的民生热点,实现立法需求“云捕捉”。这种以群众需求为坐标的立法实践,不仅为地方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样本,更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雅 于 2025-07-10 12:54:5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