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常州嵌入式残疾人之家:服务零距离

  常州嵌入式残疾人之家:服务零距离

  在常州经开区丁堰街道常丰社区,一座名为“丁香”的残疾人之家近日悄然落成。这座看似普通的社区服务中心,却承载着不平凡的使命——它不仅是常州经开区首个嵌入式残疾人之家,更是一次关于“如何让残疾人服务触手可及”的生动实践。走进这里,你会看到严女士正专注地组装电子配件,她的动作比初来时快了一倍,每天能完成15捆工作量。这种变化,正是嵌入式服务模式带来的直接成效。

  从“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的服务革新

  传统残疾人服务机构往往独立设置,需要使用者跨区域往返。而“丁香”残疾人之家创新性地选择“嵌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之间,形成“三位一体”的服务综合体。这种设计让残疾人真正实现“出家门就是服务门”——就像把便利店开在小区门口,日常需求抬脚就能满足。常丰社区的居民现在步行不超过10分钟,就能抵达辅助性就业区、康复训练室和社交活动空间,这种便捷性对行动不便的群体而言,无异于缩短了生活半径。

  一张工作台背后的社会融入实验

  在辅助性就业区,严女士的故事并非个案。这里提供的电子配件组装、手工艺品制作等轻度劳动项目,专门针对智力、肢体残疾者的能力特点设计。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工作不仅带来每月800-1500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我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信心。就像拼图游戏中最关键的那一块,适度的劳动参与让残疾人重新找到自己在社会图谱中的位置。项目运营方还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渠道,确保产品有稳定销路,形成可持续的就业支持闭环。

  当养老遇见助残:1+1>2的服务叠加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丁香”残疾人之家与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享部分设施与护理资源。这种“养老+助残”的混合模式,在南京玄武区已有成功先例。白天,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康复区做理疗时,残疾员工可以协助准备活动器材;傍晚,健康老人又能在活动室教残疾人编织技巧。这种代际互助就像不同颜色的毛线交织,最终织成更紧密的社区关系网。资源整合后,原本需要两套人马运营的空间,现在通过智能排班实现效率提升,人力成本降低约30%。

  党群服务中心里的民生温度

  作为嵌入基层治理平台的创新尝试,“丁香”残疾人之家的运营数据直接接入社区智慧管理系统。社区党委书记每周都会收到一份特殊报告:多少人参加了技能培训、哪些家庭提出了个性化服务需求、康复设备使用率如何……这些数据就像社区健康的“心电图”,让服务供给更精准。最近系统显示,精神残疾群体对晚间社交活动需求旺盛,服务中心立即调整开放时间,并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驻点服务。

  可复制的社区服务新范式

  常州经开区社事局负责人在调研中发现,嵌入式模式具有“轻资产、重服务”的独特优势。不同于新建专门场所需要上千万元投入,利用现有社区公共空间改造,前期成本可控制在百万元以内——相当于建造20个公交站台的费用,却能服务整个辖区的残疾人群。目前,该区正制定《嵌入式残疾人之家建设标准》,从空间配置(建议不少于200平方米)到服务清单(必含6大类32项服务)形成标准化模板,为后续推广铺路。

  站在“丁香”残疾人之家的阳光房里,能看到几位残疾人正在护理员指导下学习绿植养护。他们精心照料的盆栽,不久后将摆放在社区办事大厅的各个角落。这个微小而诗意的场景,或许正是嵌入式服务最好的隐喻:当残疾人的劳动成果成为社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融合便不再是政策文件里的抽象概念,而是每天可见可感的生活日常。随着常州经开区持续完善服务细节,这条“把专业服务种在社区土壤里”的新路径,或将为更多地区提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