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系统性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
常州市中心城区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以系统性规划与创新理念推动城市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座拥有44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面积达63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约145平方米,相当于每人拥有一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的空间。在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团队领衔的总体设计中,融合了中央活力区(CZA)与滨水导向建设(WOD)两大发展理念,通过数字化平台动态调整空间形态,为城市更新注入科技基因。
交通网络: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动脉系统
综合交通体系如同城市的血液循环,常州正构建贯穿南北、完善东西的立体化网络。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枢纽能级,形成"便利、舒适、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的交通体系,这相当于为城市安装了一套智能导航系统,确保人流物流高效运转。值得注意的是,高铁新城与主城区的快速通道建设,将使双城通勤时间压缩至半小时以内,这种时空压缩效应将显著增强城市组团的协同发展能力。
公共设施:织就民生服务的保障网
医疗卫生体系布局体现着城市的温度。常州采用"二级+三级医院+基层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四级架构,如同搭建了覆盖城乡的健康守护金字塔。根据最新批复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得到提升,这意味着未来步行15分钟生活圈内,居民将能便捷获取教育、医疗、文体等基础服务。正在实施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更将投资建设52座污水处理设施,相当于为城市安装"生态肾脏",实现每天150万吨污水净化能力。
产业空间:先进制造业的精密棋盘
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常州在用地规划上做出战略性调整:适度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但通过"亩均论英雄"机制提升土地产出效益。这种调整如同围棋中的"做活眼位",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最大价值。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特别强调5G基站、数据中心等数字底座布局,到2025年将建成超过1.5万个5G基站,相当于在城市地表每平方公里布设24个高速信息收发站。
生态格局:水陆双网交织的绿色经脉
城市设计创新性地规划了水陆双网体系,将京杭大运河、新孟河等水系与绿地系统有机串联。这种"蓝绿交织"的生态基底,如同为城市铺设了天然空调系统,预计可使热岛效应降低2-3℃。规划中绿地与开放空间用地比例的提高,将实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相当于为每位市民配备"专属氧吧"。正在推进的生态保护能力建设项目,更将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链条污染防治体系。
实施保障:数字孪生技术的创新应用
东南大学团队搭建的城市空间形态数字化平台,开创了动态调整规划实施的新模式。这种"数字孪生"技术如同给城市装上CT扫描仪,能实时监测发展指标并优化空间配置。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2022版)建立的"单元-街区-地块"三级管控体系,则像城市规划的GPS导航,确保每寸土地的开发都符合总体航向。
站在2025年的关键节点回望,常州城市建设正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从功能分区转向多元复合,从硬件建设转向软硬协同。这种转变背后,是城市规划理念从"生产导向"到"人本导向"的深刻变革。随着"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全面落地,这座城市将在区域竞争中形成独特的"常州范式"——既保持制造业根基的稳健性,又具备创新生态的成长性,更兼具宜居品质的亲和力。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种系统性的城市价值重塑,意味着产业链配套效率提升30%以上的潜在机会;对居民来说,则预示着"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转角遇美"的理想生活图景正在成为现实。
本文由作者笔名:晓晓 于 2025-07-08 12:15:42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