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万亿GDP背后的精神富有探索
在万亿GDP的耀眼光环下,常州正悄然书写另一部城市史诗——这里的经济增长不仅以数字丈量,更以人的精神丰盈为标尺。当许多城市仍在追逐物质发展的单一路径时,常州已率先将"精神富有"锻造成城市竞争力的核心齿轮,让文化成为驱动社会前进的隐形引擎。这座兼具工商基因与江南底蕴的城市,正在探索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共生的现代化新路。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法:万亿城市的更高追求
2025年,常州以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殊荣,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的深刻论断。这座城市对精神层面的孜孜以求,恰如一位既精通商道的智者,又始终保持着对诗意的执着——万亿经济体量是它的筋骨,而浸润着文化滋养的市民生活才是其灵魂。这种双向奔赴的发展哲学,使得常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呈现出独特的气质:既能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突飞猛进,又能让"万人合唱、嗨翻全场"的青春激情在街头巷尾自然流淌。
思想铸魂:理论之光点亮城市精神灯塔
常州深谙思想引领对于精神塑造的奠基作用。通过"理论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等创新载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市民可知可感的日常语言。尤为可贵的是,这座城市懂得用青春的方式对话青春——"常小燕"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以朋辈教育消解理论距离,"青果思享会"用思辨碰撞激活年轻思维,这种"软传播"让主流价值像江南细雨般润物无声。当"四史"教育通过"百姓名嘴"的乡音讲述,当爱国主义融入"学习达人"的趣味挑战,抽象的理论便落地为具体的生活指南。
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从历史深处走向未来
在常州的文化强市蓝图中,到2025年要实现"长三角文旅中轴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战略目标。这座城市正以近乎考古学的严谨态度梳理文化根脉:工商文化的务实创新、名人文化的崇文重教、红色文化的家国情怀,通过"演艺新形式"“美术新空间"等当代语汇重新编码。就像技艺精湛的绣娘,常州将历史经纬与现代丝线交织——把瞿秋白的革命故事转化为沉浸式剧场,让青果巷的古建筑群变身文创实验室,使非遗技艺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IP。这种创造性转化,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苏醒为"爆款旅游产品”,更让市民在文化消费中完成精神价值的自然认同。
制度创新:构建精神富有的生态系统
常州推动精神富有的实践,始终伴随着制度创新的保驾护航。2025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7项重点任务的推进,将诚信这一道德准则转化为可量化的社会治理参数;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号政策",则把科研伦理、学术规范等精神价值植入城市创新基因。这种"硬约束"与"软引导"相结合的制度设计,如同为城市精神成长安装了双操作系统——既通过刚性规则划定底线,又通过文化政策创造向上空间。当"信用+"模式渗透到公共服务的每个环节,当创新文化成为企业评价的隐性指标,精神富有便从个体选择升华为群体自觉。
人的尺度:精神富有最终指向市民获得感
所有宏大叙事的落脚点,终究是每个普通人的笑脸。常州文化建设的精妙之处,在于始终把握"市民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这一核心指标。在这里,精神富有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大学生在理论宣讲大赛中的思想闪光,是退休工人在社区书画社的挥毫泼墨,是外来游客感叹"青春乐都"时的由衷赞叹。这座城市懂得用最小单元构建精神大厦——一个市集可以成为艺术实验场,一顿餐饮可能混搭文化记忆,甚至剧本杀也能承载红色教育功能。这种将意义赋予日常的智慧,使得精神生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站在2025年的历史坐标回望,常州探索的深远意义逐渐清晰:当全球城市竞争进入"拼文化"的新阶段,这座城市的实践证明,精神富有不仅能提升市民幸福指数,更是吸引人才、激发创新、塑造品牌的战略资源。其以文化为轴心协调物质与精神发展的经验,或许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一种"常州解法"——在那里,GDP增长与心灵成长同步,经济指标与幸福指数共舞,而这正是未来城市应有的模样。
本文由作者笔名:百晓生 于 2025-07-09 15:34:11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