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中车常州产教城融合大会举行

  中车常州产教城融合大会举行

  6月19日,常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内群贤毕至,一场以“产教城融合”为关键词的行业盛会——中车·常州轨道交通装备产教城融合发展大会在此举行。这场由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与常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活动,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代表及行业专家逾百人,共同探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如何通过教育赋能与城市协同,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

  双向奔赴:产业与城市的共生实践

  “常州与中国中车的合作,是一场双向成就的马拉松。”一位与会者如此评价。作为全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重镇,常州拥有从核心零部件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而中国中车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此次与常州深化合作,被视为“龙头带动生态”的典范。大会现场,常州市政府代表以“齿轮咬合”比喻双方关系:“中车提供技术引擎,常州打造人才与政策润滑剂,最终驱动整个产业链高效运转。”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大会不仅是政企联动的成果展示,更是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两年多以来的阶段性总结。该共同体由中车牵头,联合国内多所职业院校,已培养出数千名兼具理论素养与实操能力的“工匠型”人才,填补了行业对复合型技术人员的需求缺口。

  教育破壁:职业院校的“订单式”育人

  在产教融合分论坛上,常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分享了“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工程师”的教学改革案例。该校与中车旗下企业共建的实训基地,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引入课堂,学生参与的地铁转向架设计作业,直接应用于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这就像‘模拟驾驶舱’,学生毕业前已积累数百小时‘上路经验’。”一位企业导师解释道。

  此类合作模式正逐步规模化。数据显示,近三年常州高职院校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8%,其中超六成进入中车供应链企业,形成“招生即招工、毕业即上岗”的良性循环。中国中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在致辞中强调:“职业院校是产业的‘人才蓄水池’,而企业要成为池水的‘活性剂’。”

  城以业兴:轨道交通产业的“常州样本”

  从“一列火车”到“一座轨道城”,常州的转型路径颇具代表性。大会发布的《产教城融合发展白皮书》指出,常州已形成以中车戚墅堰所、今创集团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千亿元,相当于“每十分钟就有一节车厢零部件从这里下线”。地方政府通过土地、税收等政策倾斜,吸引配套企业落户,同时依托职业院校定向输送技术工人,构建起“产学研用”闭环。

  一位行业专家用“三明治模型”解读这一生态:“底层是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中间层是企业技术创新,顶层是城市产业规划——三者叠加才能做出美味佳肴。”现场展示的“双元制”学徒案例佐证了这一观点:中车工程师每周两天在院校授课,学生三天进企业实习,这种“半工半读”模式使人才培养周期缩短30%。

  未来轨道:从融合到裂变的无限可能

  面对智能化、绿色化行业趋势,大会设想了更广阔的融合场景。中车正与常州高校联合开发“数字孪生实验室”,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高铁全生命周期管理,相当于为列车配备“数字克隆体”,提前预判故障风险。此外,氢能源机车、永磁牵引系统等前沿技术的校企联合攻关项目也已立项。

  常州市委书记在闭幕致辞中展望:“未来五年,常州将把20%的科研经费投向产教融合项目,让铁轨上的‘常州制造’升级为‘常州标准’。”正如会场外陈列的智能检测机器人——这个由校企团队共同研发的产品,正在全国高铁线路上执行“毫米级”精密巡检,恰是产教城融合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