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常州制造业崛起:从制造到创造的跃迁

  常州制造业崛起:从制造到创造的跃迁

  近年来,常州制造业的崛起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典型样本。这座以“智造名城”为标签的城市,正通过品牌赋能、技术迭代与政策协同的三重奏,书写着从“制造基地”向“品牌高地”跃迁的新篇章。

  品牌筑基:从“单项冠军”到生态集群的进化

  央视《新闻联播》曾专题报道常州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实践——通过精准调研摸清产业底数,像培育“奥运种子选手”般聚焦细分领域,打造出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领域的隐形冠军。这种“小而精”的策略,恰似在产业链上镶嵌明珠,最终串联成产业集群的项链。数据显示,常州已形成以纺织、化工等三大支柱行业为“树干”,以电子通信、电气机械等四大主要行业为“枝叶”的产业森林。而江苏省“苏字号”品牌建设的蓝图,更为这片森林注入了品牌化的养分,让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认知度。

  创新引擎:用政策土壤培育技术根系

  常州的政策工具箱始终向制造业倾斜。从人才引进到科研资金配套,政府像园丁般为制造业修剪冗余、灌溉资源。这种支持结出了硬核果实:截至2025年,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5.7万家,其中常州企业贡献显著。例如,某化工企业通过引入纳米技术改良原料配方,使传统产业焕发新机,这正是“老树开新花”的生动写照。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品牌强国工程”的加持,则像给地方品牌装上卫星天线,将其影响力辐射至全球。

  破局之道:在短板处寻找跳板

  尽管常州制造业底盘扎实,但挑战犹存。部分企业对品牌价值的理解仍停留在“贴牌代工”阶段,如同拥有优质木材却只做牙签。对此,省内工商系统已召开专题会议,将品牌建设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提出“用标准说话、以质量立身”的行动纲领。例如,某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将产品溢价率提升30%,证明品牌化绝非虚名,而是真金白银的竞争力。

  未来图景:从“常州制造”到“常州创造”的化学反应

  站在“十四五”中期的节点,常州制造业的转型已进入深水区。下一步需要打通“产学研用”的任督二脉——高校实验室的专利不能像标本般封存,而要像种子般植入企业生产线。江苏省提出的“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恰为这种转化提供了方法论。可以预见,当“苏字号”品牌与常州智造深度融合时,将产生类似石墨烯变钻石的质变效应:基础材料相同,价值却天壤之别。

  这场品牌升级的长跑中,政府需当好领跑员,企业要做冲刺手,而投资者则是读懂赛道规则的观察家。三者协同,方能让常州制造业的招牌不仅挂得高,更亮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