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智能制造赋能传统产业升级
在长三角经济带的腹地,常州这座以装备制造闻名的城市,正悄然书写着传统产业与智能科技融合的新篇章。近年来,当地政府以智能制造为杠杆,撬动了水蜜桃、农机装备等特色产品的质量升级与市场扩张,让“阳湖”水蜜桃的甜蜜与“常州智造”的精密共同走向世界舞台。
智能制造赋能:从果园到产业链的科技蜕变
走进武进区的水蜜桃种植基地,无人机巡航监测果园长势、智能分拣系统根据糖度自动分级果实的情景已成常态。常州市将智能装备关键零部件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例如亚美柯宝马电机驱动的灌溉系统,实现了节水30%以上;而曼恩机械的传感器技术则帮助果农精准预测采收期,避免了传统经验判断的误差。这种“工业反哺农业”的模式,使得“阳湖”品牌水蜜桃的优质果率从2015年的65%跃升至2025年的92%,每斤售价增长近3倍,甚至通过跨境电商进入日本、新加坡高端市场。
政策引擎:立法与资金双轮驱动
常州市政府近期公布的《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草案)》明确提出,要支持智能制造技术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传统制造业升级等领域的应用示范。配合《三年行动计划》中每年10亿元的专项补贴,已有37家农产品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例如新瑞机床为水蜜桃包装线设计的六轴机器人,将人工装箱效率提升8倍;铭赛机器人开发的自动贴标设备,则让每箱产品都带有可追溯的区块链二维码。这种“立法保障+真金白银”的组合拳,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清晰的转型路径。
产教融合:人才链激活创新链
在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的实验室里,三菱电机与本地院校合作研发的视觉识别系统,正被用于检测水蜜桃表皮的微小瑕疵。这种“院校攻关+企业落地”的模式,已培养出1200名具备农业物联网技能的“新农人”。更值得注意的是,常州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的358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23%的技术骨干来自本地职校,形成了“毕业即上岗”的人才闭环。
品牌出海:标准化打开国际通道
当小松工程机械的智能挖掘机在非洲矿区作业时,驾驶舱里竟装着“阳湖”水蜜桃的实时温控运输数据屏。这看似跨界的场景,实则是常州打造的“工业+农业”数据中台在发挥作用。通过智能高端农机产业链积累的物联网技术,水蜜桃冷链物流的损耗率从15%降至3%,使得这款南方水果能完好无损地出现在迪拜超市的货架上。2024年,常州特色产品通过智能制造创造的出口额首次突破50亿元,其中智能包装设备贡献了60%的增量。
未来蓝图:从单品突破到生态构建
常州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智能制造不是冰冷的机器替代,而是让地方特色产品获得“超能力”的催化剂。随着智能数控机器人开始参与水蜜桃苗木嫁接,以及增材制造技术打印个性化果品包装,这座城市正在构建“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品牌输出”的完整生态。正如常州市工信局负责人所言:“我们要让每一颗水蜜桃都带着芯片的精度,每一台农机都飘着果香的温度。”这种“硬科技+软文化”的双重赋能,或许正是中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样本答案。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赵 于 2025-06-25 13:12:52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