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夜经济3.0时代,如何让“不夜城”更出彩?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与文旅融合的深化,中国夜间经济已从早期的“灯光夜市”1.0时代、多元业态并存的2.0时代,迈入以沉浸式体验、城市IP打造为核心的3.0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是通过文化赋能、科技驱动和场景创新,将夜间消费从单一购物餐饮扩展为涵盖文化、旅游、娱乐等多维度的综合体验。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截至2025年,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已达345个,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效应。在这一背景下,常州环球港凭借其独特的文旅商融合模式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TOP10的代表性项目,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

  夜经济3.0时代的三大驱动力

  文化IP的深度挖掘:城市夜间经济竞争已从“亮化工程”转向“个性表达”。例如贵阳以“爽爽贵阳”IP为核心,围绕“六爽”特色打造差异化体验,而常州环球港则依托江南文化底蕴,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商业空间结合,形成“一街区一主题”的沉浸式场景。这种策略不仅提升了游客黏性,更强化了地域文化认同。

  科技与场景的共生:3.0时代的夜经济项目普遍采用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将静态景观转化为可互动的叙事空间。例如东方盐湖城通过光影秀还原道家文化场景,使游客“穿越”千年。环球港则通过数字化灯光艺术装置,将购物中心转化为夜间“艺术展馆”,模糊了消费与体验的边界。

  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国家级集聚区评选政策(如三批345个项目的落地)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标准化指引,而市场端消费者对“夜游+社交+打卡”的复合需求,倒逼业态创新。常州此次4家单位入选省级集聚区,正得益于其“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消费辐射力强”的综合优势。

  常州环球港的“六维竞争力”解剖

  作为TOP10中少有的商业综合体代表,环球港的成功可归结为以下维度:

  业态融合的“化学反应”:不同于传统商场“白天购物、夜晚熄灯”的模式,环球港将文旅业态占比提升至40%,涵盖夜间演艺、主题市集、亲子互动等模块。例如其屋顶马术俱乐部与夜间露天音乐会的组合,吸引了家庭客群与年轻消费者“双流量”。

  时空延展的运营智慧:通过延长营业时间至凌晨,并设计“晚7点至12点”的峰值活动时段,环球港将日均客流量提升35%。其经验印证了3.0时代“时间经济学”的法则——夜间消费的“黄金4小时”价值堪比日间8小时。

  数据赋能的精准运营:依托会员系统分析消费行为,环球港动态调整业态配比。如夏季增加水上乐园夜场,冬季主打室内灯光节,形成“四季无休”的消费闭环。

  夜间经济的“常州模式”启示录

  常州目前已拥有环球恐龙城、青果巷2个国家级集聚区,以及天目湖等省级项目,其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常州市文旅局通过“一体化场景打造”政策,要求项目必须融合地域文化基因(如三堡街的工业遗产改造),避免同质化竞争。

  商旅文协同的生态构建:环球港与周边景区(如东方盐湖城)联动推出“夜宿+夜游”套票,带动集群内消费流转。数据显示,此类联票贡献了整体营收的20%。

  投资者风险控制的平衡术:夜间项目初期投入高,但环球港通过“轻资产输出管理”模式(如为其他城市提供品牌授权),将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3年,为商业地产投资者提供了参考样本。

  未来挑战与破局点

  尽管夜经济3.0前景广阔,但行业仍面临“同质化内卷”“安全管控压力”“季节性波动”三大痛点。对此,专家建议:

  内容迭代的“快闪逻辑”:参考贵阳“六爽”IP的季度更新策略,集聚区需保持每季度30%的内容更新率,避免游客审美疲劳。

  科技与人文的平衡: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削弱文化温度,常州环球港的解决方案是通过非遗手作夜校等“慢体验”项目,增强人文黏性。

  政策红利的精准释放:建议地方政府设立夜间经济专项基金,对创新项目给予税收减免,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夜经济3.0时代正在重塑城市消费地理,而常州环球港等标杆项目的实践,不仅为消费者创造了“越夜越精彩”的生活选择,更为中国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鲜活范本。其核心启示在于:唯有将文化灵魂注入商业肌理,用创新思维打破时空限制,才能真正激活夜间经济的万亿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