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 正文

天目湖砂锅鱼头,煲出江苏文旅新范儿

  • 天目湖砂锅鱼头天目湖砂锅鱼头
  • 民生
  • 2025-05-12 10:38:31
  • 255

  

  千年食俗的活态传承

  溧阳的茶亭庙会,是江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民俗盛会,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与本地居民共襄盛举。在这座以山水闻名的城市里,天目湖砂锅鱼头不仅是一道菜肴,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的诞生可追溯至1975年,当时厨师朱顺才在天目湖一食堂潜心研究,以天目湖野生大灰鲢为原料,搭配湖中清水,通过三十余道工序的慢火煨炖,最终成就了这道“汤色乳白如雪、肉质鲜嫩如脂”的经典名菜。茶亭庙会上,砂锅鱼头常被摆上主宴席,其鲜香滋味与庙会的烟火气相融,仿佛将溧阳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哲学化作舌尖的具象体验。

  一锅鱼汤背后的文旅密码

  天目湖砂锅鱼头的魅力,早已超越味觉本身。在溧阳,这道菜被称为“三白之首”——白汤、白瓷、白桌布,视觉与味觉的双重洁净感,恰如天目湖的山水风光,成为游客心中“必打卡”的味觉地标。茶亭庙会期间,砂锅鱼头的日均销量可达上千份,其经济效应如同滚烫的鱼汤般蔓延:周边民宿满房率提升30%,传统手工艺品摊位收入翻倍,甚至带动了天目湖鱼苗养殖、陶器制作等产业链的发展。这种“以食为媒”的模式,让庙会从单一的民俗活动升级为文旅融合的消费场景。

  大师匠心与技艺传承

  朱顺才的名字,早已与砂锅鱼头紧密相连。这位“鱼头大师”四十年如一日坚守烹饪标准,甚至将技艺传授给布依族徒弟程江南,让传统美食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在庙会的厨艺展演环节,游客常能目睹传承人现场演绎“去腥三绝”——刮鳞、去鳃、抽血线,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是保证鱼头鲜美的关键。朱顺才曾比喻:“煨鱼头就像溧阳人过日子,火候急不得,功夫省不得。”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精神,恰与庙会“敬天惜物”的传统内核一脉相承。

  从庙会到世界的文化输出

  溧阳人深谙“美食是最好的文化使者”。通过连续十余届美食节、烹饪大赛的举办,砂锅鱼头不仅登上“中国菜·江苏十大经典名菜”榜单,更成为国际文旅交流的载体。在近年茶亭庙会中,主办方创新推出“鱼头宴+非遗展演”套餐,游客品尝美食时可同步欣赏跳幡神、昆仑笛等传统艺术。数据显示,这种复合型体验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1.5倍,二次消费率提升45%。正如当地文旅部门负责人所言:“我们卖的不是鱼头,而是看得见的乡愁。”

  舌尖上的未来想象

  面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溧阳正以砂锅鱼头为支点撬动文旅升级。庙会期间推出的“AR寻味地图”,通过手机扫描即可解锁鱼头故事;电商平台上,真空包装的“便携式鱼头汤”月销过万,让传统味道突破地域限制。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地餐饮协会正联合高校研发低脂版鱼头汤,试图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满足健康饮食需求。这种“守正创新”的探索,恰如天目湖水与砂锅的相遇——既沉淀千年智慧,又激荡时代浪花。

  在溧阳,天目湖砂锅鱼头与茶亭庙会的共生共荣,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最动人的文化传承,往往始于人间烟火。当游客舀起一勺乳白鱼汤时,他们品尝的不仅是食材的本味,更是一座城市将历史基因转化为当代活力的智慧与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