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滆湖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告竣 常州建成苏南首个近零碳示范区‌

  

  2025年5月9日,随着滆湖湖心区最后一处沉水植物群落完成验收,历时三年的滆湖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宣告竣工。同步揭牌的常州近零碳示范区,成为苏南地区首个实现“生态修复+碳中和”双目标的城市生态样板,标志着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进入生态效益与低碳发展深度融合新阶段。

  工程收官:从水下荒漠到“玻璃海”奇迹‌

  滆湖生态修复工程涵盖清淤扩容、地形重塑、生物群落重建三大核心任务:

  生态清淤‌:累计清除淤泥1500万立方米,重塑湖底地形23平方公里,释放水域面积15平方公里,滆湖调蓄能力提升30%;

  植被复兴‌:建成沉水植物群落超50万平方米,投放河蚬、螺类等底栖动物280吨,湖体透明度从不足50厘米提升至110厘米,“水下森林”覆盖率突破42%;

  智能监测‌:布设水质传感器217个、水下机器人12台,实现藻类生长、污染物迁移的实时动态预警。

  近零碳模式:生态治理耦合绿色技术‌

  示范区创新构建“三链协同”体系,打造可复制的低碳治水范式:

  能源替代链‌:清淤船舶100%使用光伏供电,淤泥脱水环节引入地源热泵技术,年减碳量达1.2万吨;

  碳汇增益链‌:通过水生植物固碳、淤泥资源化制备陶粒等手段,年新增碳汇能力相当于340公顷森林;

  数字控碳链‌:依托长三角碳管理体系研究院,建立全国首个河湖治理碳足迹核算平台,精准追踪工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溢出效应:生态资产激活区域动能‌

  水质经济‌:环滆湖文旅产业带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渔家乐、生态研学等新业态带动就业1.2万人;

  技术输出‌:石墨烯净水膜、超导磁分离设备等6项自主技术已推广至太湖、洪泽湖治理项目;

  民生福祉‌:备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Ⅱ类标准,惠及武进区80万居民饮用水安全。

83.png

  未来规划:锚定长三角生态中轴‌

  根据《滆湖-太湖生态廊道建设方案》,2026年底前将完成三大升级行动:

  生态扩容‌:实施退圩还湿工程,新增湿地公园8.6平方公里;

  智慧互联‌:建设长三角水生态大数据中心,实现沪苏浙皖四地湖泊治理数据共享;

  标准引领‌:联合清华大学编制《河湖近零碳建设技术导则》,推动治理模式国际化输出。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在竣工仪式上表示:“滆湖重生不仅修复了自然,更探索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常州路径。”随着夕阳映照下的滆湖泛起粼粼波光,这片曾饱受生态之痛的湖泊,正以绿色新生的姿态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