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正式启用 打造长三角水生态科研创新极‌

  

  2025年5月9日,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宣布全面投入运营,标志着长三角地区首个以水生态为核心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正式落成。该校区坐落于金坛长荡湖畔,总建筑面积71.4万平方米,融合前沿科技与生态理念,成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启幕:37年积淀铸就新起点‌

  新校区启用仪式上,河海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洪武强调,这是学校融入“两湖”创新区建设和常州“新能源之都”战略的关键举措。校区建设历时3年,集结52栋主体建筑,其设计突破传统校园布局,以“水为魂、苑为体、人为本”为核心,形成环带相依的生态空间结构。核心建筑图书馆以动态水纹为灵感,内部阶梯式阅读区与湖景交融,成为学术与自然对话的典范。

  学科布局:锚定水生态与新能源交叉领域‌

  科研矩阵‌:新校区设立智慧制造学院、新能源研究院等10个二级学院,重点发展水环境治理、智能水利装备、清洁能源技术等方向,推动“水利+能源”学科交叉创新。

  平台建设‌:依托国家水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国家级平台,联合华为、宁德时代等企业共建“水-能-碳”协同实验室,聚焦量子传感监测、石墨烯净水材料等前沿技术。

  人才培育‌:推行“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体系,计划三年内集聚3000名科研人员,打造长三角水生态领域高层次人才蓄水池。

  校城融合:赋能区域绿色发展‌

  新校区深度嵌入常州“532”发展战略,通过三大路径激活区域动能:

  产业协同‌:与金坛共建华罗庚科学城首开区,推动新能源装备、智能电网等产业集群升级,2024年已孵化12家产学研联合体;

  技术转化‌:成立长三角水生态技术转移中心,针对太湖蓝藻治理、长江岸线修复等难题,落地“超导膜分离”“藻类资源化”等8项专利技术;

  社区共生‌:开放校园智慧管理平台,与周边九洲里社区共享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设施,惠及超5万市民。

82.png

  未来愿景:构建全球水科学创新网络‌

  据校区发展规划,2026年前将建成“水生态模拟与调控”大科学装置,联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发起“一带一路”水科技创新联盟。金坛区委书记陆秋明表示:“这里不仅是学术高地,更将成为驱动‘两湖’创新区崛起的智慧心脏。”

  随着全球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常州石墨烯研究院)等科创项目相继落地,河海大学新校区正以“水生态+”为纽带,书写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