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纽约西区一家老式台球厅里,烟雾缭绕。绿呢台面上,彩球碰撞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像极了这座城市隐秘的脉搏。角落里,一个两鬓斑白的中年人俯身瞄准,眼神锐利如鹰。这一幕,恰似三十七年前保罗·纽曼在《金钱本色》中那个经典的出场镜头。时光流转,这部讲述台球江湖恩怨情仇的电影,如今在现实世界里依然持续着它的回响。
“金钱从来不只是金钱,”资深影评人陈永年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在马丁·斯科塞斯的镜头下,金钱是欲望的具象,是权力的筹码,更是人性的试金石。”这部1986年上映的电影,作为1961年《江湖浪子》的续集,不仅让保罗·纽曼凭借“快手”艾迪·费尔森一角捧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更以其对美国梦暗面的深刻剖析,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化符号。
影片中,退役多年的台球高手艾迪·费尔森在酒吧偶遇天赋异禀的年轻球手文森特。这个看似偶然的相遇,揭开了一场关乎欲望、背叛与救赎的都市寓言。艾迪身上凝聚着典型的美国式矛盾——他既渴望用技艺证明自我,又难以抗拒金钱的诱惑。当他决定培养文森特时,表面上是在传递技艺,实则是在与年轻时的自己对话。
“你看他教文森特打球的那些场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李兵分析道,“每一杆都带着岁月的沉淀,又暗含着对青春的嫉妒。纽曼的表演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把这种复杂性演绎得举重若轻。”影片中段那场长达十分钟的台球对决,被影迷奉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片段。镜头在球杆、筹码和人物微表情之间切换,斯科塞斯用他标志性的运动镜头,将小小的台球桌变成了欲望的角斗场。
而文森特这个角色,则代表着八十年代美国新兴的消费主义文化。汤姆·克鲁斯饰演的年轻球手天赋过人,却更痴迷于用球技换取物质享受。他与艾迪的关系,恰似资本逻辑与传统价值观的碰撞。当文森特说出“钱不是万能的,但它能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时,影片已然超越了一般运动题材的范畴,直指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并非简单的点缀。海伦·谢弗饰演的卡门游走在两个男人之间,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折射出女性在男性主导世界中的生存智慧。这个角色打破了当时常见的“花瓶”设定,展现出复杂多面的人性光辉。
在拍摄手法上,斯科塞斯大胆运用了多种创新技巧。特别是那些从球杆角度拍摄的主观镜头,让观众仿佛亲自俯身在球桌旁。配乐方面,从经典摇滚到蓝调布鲁斯,每一段音乐都精准呼应着角色的心境变化。这种音画结合的艺术处理,使《金钱本色》在技术层面也达到了相当高度。
三十七年过去,这部电影的影响力早已超越银幕。在芝加哥、费城等地的台球厅,仍能看到年轻人模仿艾迪的击球姿势。而在华尔街的交易大厅里,那些在数字浪潮中搏杀的操盘手,也会从艾迪的命运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技艺与贪婪之间,每个人都在寻找平衡点。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它对‘成功’定义的质疑,”社会学者王建国表示,“当艾迪最终选择用一场干净的比赛证明自己时,他实现的不是物质上的胜利,而是精神的救赎。这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夜幕降临,纽约那家台球厅的灯光依然明亮。绿呢台面上,新一轮的对决刚刚开始。就像《金钱本色》中那个永恒的命题:当财富与尊严摆在天平两端,我们的选择定义了我们是谁。这部电影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击中了人类永恒的困惑——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我们究竟想成为怎样的自己?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30 10:05:1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tianqi1/1400.html
上一篇
金钱之味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