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新闻> 正文

古树新生:常州经开区千年银杏见证生命奇迹与文明传承

  

  在遥观镇郑村村觉华禅寺内,88岁的俞志新老人仰望着那棵曾遭雷击仅剩枯桩、如今却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树时,湿润的眼眶里映出的不仅是生命的奇迹,更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时空对话。这棵银杏树的故事,恰是常州经开区古树保护工作的缩影——它们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镌刻着文明密码的“绿色史书”。

  千年守望者:经开区古树的生态与文化坐标

  常州经开区的古树群落中,横山桥白龙观内两株相伴千年的雌雄古树堪称传奇。它们以盘虬的根系和交错的枝干,见证了唐宋以降的烟火人间;而武进区湟里镇那棵300岁的“信号树”,则曾是战争年代传递信息的天然烽火台,树皮上每一道褶皱都藏着惊心动魄的往事。2023年常州市古树名木普查数据显示,全区现存古树名木494株,其中树龄500年以上的“国宝级”古树达21株,这些“活化石”构成了长三角地区罕见的生物多样性样本。尤为珍贵的是,16种仅存单株的濒危树种,如黄檀、牛鼻栓等,就像自然界的“孤本典籍”,一旦消失便不可复得。

  从抢救到复壮:科技赋能古树保护

  2020年启动的古树抢救复壮工程,为这些濒危生命按下了“重启键”。技术团队采用“古树ICU”模式:通过微环境改良为根系打造“呼吸空间”,用清腐防腐技术为树干敷上“生物铠甲”,再配合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水分和营养状况——这种中西医结合式的诊疗方案,让郑村古银杏这类“重症患者”重获新生。常州经开区更将保护措施纳入法治轨道,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建立“树长制”责任体系。定期开展的“古树体检”犹如年度健康评估,而专项巡查队伍则化身“树木侦探”,用无人机和探地雷达防范盗挖、病害等威胁。

  年轮里的文明:古树作为文化载体的多重价值

  在大庙弄老城厢复兴项目中,一棵明代榉树成为规划设计的核心坐标。设计师刻意让新建的步行街绕树而行,这种“让路于树”的举措,正是对“城市开发与历史保护共生”的生动诠释。古树的文化价值更体现在民间记忆的传承中,白龙寺的“常州第一树”被写入地方志,周边居民自发组建护树志愿队;而觉华禅寺的银杏则成为研学基地的天然课堂,孩子们通过测量树围推算历史事件,这种“年轮教学法”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守护绿色遗产:每个人都是时间长河中的接力者

  常州市城管局2023年的普查工作揭示了一个紧迫现实:94株后备古树正处在“青春更年期”,若保护不力可能面临生态断代。为此,经开区创新推出“古树认养计划”,企业可通过碳汇交易获得养护资质,而居民则能参与“树木记忆银行”项目,用影像文字记录古树故事。正如那棵死而复生的银杏所昭示的——当我们抚摸古树皲裂的树皮时,触碰的不仅是植物纤维,更是文明延续的脉搏。这份穿越时光的契约,需要政府、专家与公众共同签署,方能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思,镌刻进未来的年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