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常州街头,炭火炙烤的香气裹挟着市井烟火气,一块金黄酥脆的大麻糕从麻糕桶中取出,油光透亮的外皮在晨光中泛着微光。这份延续百年的滋味,如今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2025年5月,常州大麻糕制作技艺正式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传统美食不仅承载着几代常州人的味觉记忆,更以“香、酥、脆、松、肥”的独有特质,成为江南饮食文化的一颗明珠。
百年技艺:毫厘之间的匠心密码
常州大麻糕的制作技艺,堪称一部“舌尖上的精密工程”。从和面到烘烤,80余道工序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对食材与火候的极致把控。非遗传承人方兆兴曾定下严苛标准:麻糕长度须在16至16.5厘米之间,宽度10.5厘米,厚度仅允许1.5至1.8厘米的微小浮动。这种“以毫米定风味”的坚持,让每一块麻糕都成为匠人指尖的精准艺术。
更令人惊叹的是工艺中的“活态智慧”。面团需以滚烫开水调和,油与水的比例随季节变化灵活调整,而老面引子的加入则是方兆兴的独门秘诀。正如其徒弟廖宜球所言:“气候湿度不同,老面的比例要像中医把脉一样精准。”油皮的制作更是核心技艺——面粉与油脂的层层交叠,需经历数十次擀压折叠,才能形成入口即化的千层酥松。
传承图谱:从师徒相授到文化共生
常州大麻糕的传承史,是一部活着的匠人史诗。从方兆兴到廖宜球,师徒二人用半个世纪的光阴守护着麻糕桶前的方寸天地。方兆兴在世时,常将工作室比作“没有围墙的课堂”,手把手传授揉面力道与火候判断的微妙差异。廖宜球继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一种“守正创新”的匠人精神:他在保留古法烘烤的同时,引入现代食品科学分析油温曲线,让百年配方与当代味蕾共鸣。
这种传承已突破作坊界限,融入城市文化肌理。在常州非遗主题景区,游客不仅能观摩麻糕制作全过程,还能亲手体验面团擀制——20余座非遗展馆构成的“活态博物馆”,让传统技艺从舌尖走向指尖。每逢元宵佳节,铁水舞龙与麻糕香气交织的场景,更成为年轻一代感知传统文化的沉浸式课堂。
非遗新生:从市井早点到文化符号
入选省级非遗,标志着常州大麻糕完成了从地方小吃到文化载体的蜕变。德泰恒等老字号推出“非遗早茶套餐”,将麻糕与乱针绣茶席结合,打造“可食用的艺术展”;文旅部门更通过“常享游”平台发放500余份非遗盲盒,让麻糕以文创形态走进千家万户。在银丝面馆等百年老店,外地游客捧着麻糕感叹“酥香入魂”的画面,已成为城市美食地图上的常态景观。
非遗保护专家指出,常州大麻糕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技艺存续,更在于其作为文化纽带的功能。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老匠人坚守的炭火麻糕桶,与景区内3D打印的麻糕造型灯饰相映成趣;也链接着个体与群体:一块麻糕既能唤起常州游子的乡愁,也能让外来客透过味觉读懂江南。
守艺未来:传统与现代的味觉辩证法
面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常州大麻糕的守护者们展现出文化自觉。景区推出的“非遗体验工坊”中,游客可定制专属麻糕——在传统形制内填入低糖馅料或杂粮面团,这种“框架内的创新”既守住技艺根基,又满足健康饮食潮流。更具深意的是,当地正将麻糕制作纳入中小学劳动课程,让少年在揉面擀皮中理解“毫厘匠心”的真谛。
2025年中秋,常州将举办首届“非遗美食节”。届时,大麻糕技艺传承人将与乱针绣、金坛刻纸等非遗大师同台,以“技艺对话”形式展现传统文化共生共荣的生态图景。正如文化学者评价:“一块麻糕的酥皮里,折叠着整个江南的饮食智慧。”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常州大麻糕的故事早已超越食物本身。它是匠人精神的物化表达,是城市记忆的味觉编码,更是一场持续百年的文化接力——炭火未熄,匠心永续。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大麻糕 于 2025-05-12 10:30:32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minsheng2025/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