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心之山

  【本报独家报道】深夜十点,浙西山区的雾色早已浸透村庄,村民王水根却打着手电踏过田埂,赶往村活动室观看一场特别的电影放映。银幕上正在上演的《心之山》,讲述的正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一个被300元彩礼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与命运抗争的半生历程。这部由素人演员真情演绎的影片,正在成为连接城乡情感的文化纽带。

  据本片导演徐立介绍,创作灵感源于2018年他在皖南采风时听闻的真实事件。当年逾七旬的老农蹲在田埂上,用粗糙的手掌比划着“三百块娶来个媳妇”时,那些被岁月尘封的伤痛突然有了重量。“这不是个例,而是整整一代农村青年的集体记忆。”徐立耗时三年走访五省农村,采访了四十多位中老年农民,用十六毫米胶片记录了这些即将消失的时代印记。

  影片中男主角的妹妹因三百元彩礼被迫换亲的情节,令北京某影评人印象深刻:“导演出色地呈现了物质匮乏年代的人性困境。在温饱尚成问题的年代,道德与生存的天平始终在摇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演员均为当地农民本色出演,男主角张建国本人就曾因家境贫寒险些失去婚姻,他在镜头前的颤抖不是表演,而是对往昔伤痛的重新直面。

  令人意外的是,这部看似沉重的文艺片在年轻观众中引发强烈共鸣。在杭州某影院举办的映后交流会上,95后观众李雯坦言:“原本是冲着民俗镜头来的,却被那种在困境中挣扎的生命力震撼了。祖父那代人的苦难我们不曾经历,但片中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我们并无二致。”这样的反馈让制片方意识到,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正在悄然发生。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教授指出:“《心之山》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理解当代中国乡村的文化样本。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从物质交换到情感结合,影片实则记录了中国农村婚恋观念的演进史。”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并没有简单批判传统习俗,而是通过主人公在新时代的创业经历,展现了农村青年用勤劳双手改变命运的可能。

  在江西某县的扶贫放映现场,不少中年观众在观影后久久不愿离去。种植脐橙脱贫的村民刘长海拉着放映员的手说:“片子里挑着担子翻山卖山货的镜头,让我想起二十年前背着麻袋走三十里山路的自己。现在网络通了,快递来了,我们的脐橙能卖到北京上海,年轻人再不用为彩礼发愁了。”

  据发行方透露,影片将启动“百村放映计划”,深入中西部偏远乡村进行公益展映。与此同时,影片中出现的竹编、土布等传统手工艺正在通过电商平台走出大山,形成“电影+非遗”的联动效应。这种文化反哺乡村的新模式,或许正是《心之山》超越银幕的现实意义。

  夜幕下的山村,放映机的光束划破黑暗。当银幕上的主人公终于建起希望小学,观众席中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既是对过往岁月的告别,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正如导演在创作手记中所写:“每一座山都有心跳,每一个时代都有回响,而电影就是让世界听见那些沉默的声音。”

上一篇
铁血武魂

下一篇
三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