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798艺术区,一场名为“三生花”的工艺特展正在悄然进行。没有炫目的灯光秀,也没有喧闹的开幕式,展厅内只有一件件静默的漆器、刺绣与陶瓷,以及驻足凝神的观众。然而,这场看似平静的展览,背后却是一场关于传统工艺现代化生存的激烈探索。
《三生花》并非某一件具体作品,而是一个由青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共同发起的跨界项目。它的核心,是试图让三种几乎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福建大漆、苏绣中的“打籽绣”以及浙江龙泉的灰釉瓷——通过当代设计语言,重新绽放于日常生活。
“很多人认为传统等于陈旧,等于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我们想打破这种偏见。”项目发起人之一,85后漆艺家林薇在展厅一角轻声说道。她手中正是一件采用大漆工艺制作的现代茶具,触感温润,色泽深邃,既有东方美学的含蓄,又符合现代人体的工学设计。“漆器曾经是中国人日常的生活器皿,但现在很多人觉得它‘过时了’。我们做的,不是简单地复刻老物件,而是让工艺回归使用本身。”
项目的另一核心人物是苏绣传承人周雯。她带来的是一系列采用“打籽绣”工艺创作的装饰画。这种以细小线结构成纹样的绣法,费时费力,一度濒临失传。在《三生花》项目中,她不再绣制传统花鸟,而是将卫星航拍的城市脉络、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转化为绣稿。“一针一线背后,是世界运行的两种维度:极宏大的与极微小的。传统手艺能表达最当代的议题,这种反差本身就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最引人注目的,或许是龙泉青瓷匠人陈昊的“灰釉”系列。他放弃了传统龙泉瓷经典的粉青、梅子青色,转而研究古代文献中偶有提及却未曾成熟的“灰釉”。经过数百次窑烧试验,他终于烧制出带有现代极简美学特征的灰釉瓷器,色泽从浅灰到炭黑,肌理从光滑到粗砺,颠覆了人们对龙泉瓷的固有想象。“灰釉在古代是烧制中的‘瑕疵’,但恰恰是这种不完美,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本来就是在不断试错中前进的。”
《三生花》项目历时三年,从最初的构想到最终的作品呈现,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的碰撞与磨合。设计师想要更简洁的线条,工艺师则坚持技法的完整性;艺术家强调观念表达,匠人则注重实用功能。然而,正是这种摩擦,催生出了既保留工艺精髓又符合现代审美与实用需求的作品。
展览中,一位来自深圳的年轻设计师感慨:“我看到的不只是三朵‘花’,而是传统工艺如何穿越时间,在今天活下来的三种不同路径。它不是标本,而是种子。”
如今,《三生花》的部分作品已被国内外多家设计博物馆收藏,更有一些化为了商场中可购买的茶具、衣饰与花器。这场静悄悄的展览,似乎正在印证着项目的初心:传统工艺的复兴,并非一场怀旧式的抢救,而是一场创造性的转化。它不需要喧嚣的呐喊,只需如花开花落一般,自然地融入当代生活的土壤,静静地绽放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14 15:10:1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redian/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