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立法创新:小切口撬动大治理
自2015年7月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江苏省常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将立法工作与地方治理需求深度融合。截至2025年7月,常州已制定26部、修改8部地方性法规,其中6部聚焦民生热点,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法律工具箱。这一进展不仅体现了立法数量的增长,更折射出立法质量的跃升——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粗线条”迈向“工笔画”。
紧扣改革脉搏:立法的靶向治疗
常州立法始终遵循“问题导向”原则,如同医生开方前精准把脉。在产业升级领域,针对智能制造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出台全国首个《智能制造促进条例》,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法律保障;在生态保护方面,针对滆湖水域治理难题,量身定制《滆湖保护条例》,用法律红线守护生态蓝线。这种“一领域一专项”的立法模式,避免了“大水漫灌”式的泛化规定,实现了对治理痛点的“靶向给药”。
数据印证成效:立法后三年内,常州智能制造企业专利转化率提升42%,滆湖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标准。这组数字背后,是立法精准度与实施效果的良性循环——法规条款越具体,执行路径越清晰,治理效能越显著。
民生立法的温度计效应
立法机关将群众诉求比作“温度计”,通过200余场基层听证会、30万份问卷调查,捕捉社会治理的“体感温差”。以《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修订为例,针对电梯维修基金使用难问题,创设“三分之二业主同意即可启动”条款,破解了老旧小区改造的“表决僵局”。这种“民有所呼、法有所应”的互动机制,使法规条文成为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典型案例显示,某小区电梯故障维修周期从平均87天缩短至15天,业主满意度提升至91%。这印证了立法实效性的黄金法则:只有当法律条款与群众生活“同频共振”,制度设计才能转化为治理效能。
立法技术的工匠精神
常州在立法过程中引入“成本效益分析”工具,如同建筑师计算承重墙的应力分布。在制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时,不仅规定保护范围,更配套“容积率转移”“税收优惠”等激励条款,实现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动态平衡。这种“立法+政策”的组合拳,体现了现代立法从刚性约束到柔性引导的范式转变。
技术支撑层面,开发“立法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法规实施效果。例如通过分析12345热线数据,发现《养犬管理条例》中遛狗时间条款执行偏差,及时启动立法后评估并调整细则。这种“立法-实施-反馈-修正”的闭环机制,确保了法律文本与实践需求的“无缝对接”。
未来立法的三维坐标系
站在新起点,常州立法正构建“时度效”三维体系:在时间维度上建立立法规划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法规与改革进程同步;在空间维度上探索长三角区域协同立法,破解跨域治理难题;在效能维度上完善“立法后评估”标准体系,将实施效果纳入法治政府考核指标。
这种立体化推进模式,正在将地方立法从“纸面上的法”转化为“行动中的法”。正如一位参与《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制定的代表所言:“好的立法应该像地铁轨道,既要确保行驶安全,也要预留提速空间。”常州的经验表明,地方立法的生命力在于始终奔跑在治理需求的前面。
本文由作者笔名:百晓生 于 2025-07-08 12:12:2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