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如何通过体系化架构与数智化管理提升城市运营效率,已成为各地政府探索的重点课题

  常州数智化城市管理实践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体系化架构与数智化管理提升城市运营效率,已成为各地政府探索的重点课题。常州市以“一网统管”为核心,构建了从数据资产化到业务融合的完整闭环,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其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传统城市管理中的碎片化问题,更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了公共服务质量的跃升。

  数据资产化:从资源沉淀到价值释放

  常州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的实践堪称水务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范本。通过建立数据资产管理体系,企业将分散的排水监测、设备运行等数据转化为标准化资产,形成“数据仓库”。这一过程类似于将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原本孤立的水位传感器读数、泵站能耗记录等,经过清洗、分类和关联分析后,成为支撑决策的“数字孪生体”。例如,通过解构历史降雨数据与管网负荷的关联性,系统能提前24小时预测易涝点位,调度效率提升30%以上。更值得注意的是,常州沉淀的水务数据架构方法论,为行业提供了从数据采集到应用落地的全链条解决方案,这种“既建鱼塘又授渔”的模式,凸显了体系化设计的战略价值。

  城运平台:编织城市治理的神经网络

  2022年8月启动的“一网统管”工程,标志着常州数智化管理进入新阶段。该平台如同城市的“中枢神经系统”,归并了市、区两级78个政务系统,通过统一入口实现“一次登录,全网通行”。对于基层工作者而言,这相当于将过去需要切换十多个账号的“钥匙串”简化为“一把智能钥匙”。其创新点在于双向赋能:一方面通过电子台账功能,让社区工作者用“拖拉拽”方式生成报表,将台账整理时间从3天压缩至2小时;另一方面借助数据反哺机制,自动抓取环保、交通等部门信息生成分析报告,使数据流动从“人工搬运”升级为“智能输送”。这种设计既减轻了基层负担,又让数据在跨部门协作中产生化学反应。

  全域化运营:重构城市服务的生产关系

  新北区推行的“物业化城市”模式,展现了体系化架构对生产关系的重塑。由龙城国控集团统一运营环卫、绿化等公共服务,相当于为城市聘请了“全能管家”。传统模式下,绿化养护、路灯维修等业务分散在多个部门,容易出现“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困境。而全域化管理通过国企专业化运营,既实现了资源配置的集约化——如将原本分散的15支维修队伍整合为6个综合班组,又通过绩效考核机制使服务响应速度提升40%。这种改革印证了体系化设计的关键原则:技术应用必须与组织创新同步,否则再先进的系统也难以落地生根。

  数智减负:让技术成为基层的脚手架

  常州市政府敏锐捕捉到数字化可能带来的“新形式主义”风险,在城运平台中专门设置“基层减负增效”专区。其设计哲学值得玩味:不是简单地将纸质表格电子化,而是通过智能匹配技术,让系统自动抓取12345热线、物联网设备中的结构化数据填充台账。好比为基层工作者配备“AI助手”,80%的常规报表可实现“无感生成”。这种人性化设计背后是深刻的管理洞察——技术赋能应当做减法而非加法,只有当数字工具真正消解而非转移负担时,才能获得一线人员的由衷认同。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常州的实践揭示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底层逻辑:体系化架构是骨骼,数智化管理是血脉,而人的获得感才是灵魂。从排水公司的数据资产化探索,到城运平台的跨域协同,再到“物业化城市”的服务创新,这些看似独立的案例实则构成有机整体。它们共同证明:当技术应用始终锚定“高效处置一件事”的目标,当体系设计兼顾政府管理效能与居民生活体验,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会思考的生命体。对于城市规划者而言,常州经验的最大启示或许在于——智慧城市的密码,就藏在“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的黄金比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