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尚未在镜头前完全散去,老兵赵铁柱坐在折叠椅上,目光穿透弥漫的硫磺气味,仿佛回到了八十年前那个炮火连天的秋日。由著名导演郑晓龙执导的历史战争巨制《烽火岁月》,近日在历经五个多月的紧张拍摄后,于河北某影视基地正式杀青。这部备受瞩目的作品,并未将视角局限于高级将领的运筹帷幄,而是深情聚焦于一群普通士兵及其家庭的命运轨迹,力图在银幕上镌刻一段更为血肉丰满的民族集体记忆。
片场一角,被精心复刻的战壕蜿蜒曲折。墙上斑驳的弹痕、散落一地的锈蚀弹壳,乃至角落里一架半损的老式纺车,无不透露出剧组对历史细节的苛求。美术指导李健带领团队,耗时数月查阅地方志、老兵回忆录和历史影像资料,只为精准还原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风貌。“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形似,更是神似。”李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哪怕是一个水壶、一枚纽扣,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推敲。我们希望观众能透过这些细节,‘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与质感。”
在片中饰演班长李根的青年演员张译,为贴近角色,在开机前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军事训练和史料研读。他坦言,最大的挑战并非动作戏份,而是如何呈现战争环境下普通人内心的挣扎与成长。“李根不是一个天生的英雄,他可能胆小,会想念家人,但在战友牺牲、家园被毁的残酷现实面前,他性格中坚韧、担当的一面被激发出来。这种转变是缓慢而痛苦的,却格外真实动人。”张译分享了一场关键的情感戏:在目睹亲如兄弟的战友牺牲后,李根在夜色中无声痛哭,随后擦干眼泪,扛起了带领幸存弟兄继续战斗的责任。“那一刻,我深深理解了何为‘被迫长大的平凡人’,他们的牺牲与坚持,构成了历史最坚实的底座。”
而饰演战地护士苏梅的实力派演员周迅,则为我们展现了烽火中的另一种坚韧。苏梅这个角色,原型来自多位在战场上救死扶伤的巾帼英雄。周迅在诠释角色时,刻意避免了符号化的英雄塑造,更多地表现她在极端环境下的恐惧、疲惫,以及超越恐惧的专业与慈悲。“她面对断肢残骸会呕吐,在夜深人静时会因想家而偷偷落泪,但每当伤员的呻吟响起,她总能第一时间冲上前去。这种平凡人在非常时刻迸发的人性光辉,最具震撼力。”
《烽火岁月》的叙事并未局限于前线。剧本以相当篇幅描绘了后方的普通民众如何节衣缩食支援前线,如何在家园被毁后顽强重建。导演郑晓龙强调,战争是全体民族的共同经历,后方民众的付出与坚韧同样是胜利的基石。“我们想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故事,是关于那个时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他们的希望、恐惧、牺牲和最终的胜利,共同编织了这部民族的史诗。”
历史顾问、抗战史专家王教授全程参与了剧本的创作与把关。他指出,《烽火岁月》在追求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严格尊重历史事实,对重大战役的时间、地点、双方态势均有准确呈现,避免了以往某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中出现的“神剧”倾向。“文艺作品承担着传承历史记忆的功能。真实,是最大的力量,也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王教授认为,该片对战争残酷性的真实刻画,对个体命运在历史洪流中浮沉的深刻描绘,有助于引导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更为理性、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随着后期制作的展开,《烽火岁月》将进入更为精细的剪辑、配乐和特效处理阶段。作曲家董冬冬已着手创作影片音乐,他透露主题旋律将融合悲壮与希望两种情绪,既有对牺牲者的缅怀,也有对未来的憧憬。视觉效果团队则致力于在保证历史真实感的前提下,适度运用现代影视技术,增强战场场面的视觉冲击力与沉浸感,但坚决杜绝过度炫技,确保技术服务于叙事和情感表达。
业界普遍预期,《烽火岁月》凭借其强大的主创阵容、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对历史深度的挖掘,有望成为下一部引发广泛社会讨论的现象级作品。它不仅是一次对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面向当下的深刻对话,提醒人们在和平年代,仍需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影片预计将于年末与全国观众见面,届时,这段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将在银幕上被再次点亮。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28 13:35:21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