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老城区一片被戏称为“石屎森林”的城中村里,傍晚的灯光次第亮起,将狭窄巷弄切割成明暗交错的碎片。四十五岁的陈建生站在自己经营的、不足十平米的报刊亭柜台后,眼神习惯性地掠过积灰的杂志封面,望向窗外行色匆匆的归家人潮。他的手机屏幕亮着,是一条刚刚收到的银行短信,提醒他本月3280元的房贷还款即将到期。这条短信,和他那用了多年、边角磨损的皮质钱包里,那张几乎被磨平了字的“诚信经营户”奖状复印件一样,是他生活中为数不多、却重若千钧的物证。在街坊邻居眼中,陈建生是那个“老实人”阿生,但在另一个由借贷合同和担保链条构成的隐形世界里,他有一个更广为人知、也更让他抬不起头的身份——“老赖”,或者,用他自己略带苦涩的话说,“一个活着的无赖”。
“无赖”这个词,在陈建生的人生词典里,并非指向道德上的泼皮无耻,而更像是一种对无力履行契约责任的沉痛自嘲。这一切的转折点,发生在七年前。那时,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小包工头,带着一支十几人的装修队,承接各类家装工程。一次看似前景光明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一个大型楼盘的精装修项目。为了垫付前期庞大的材料款和工人工资,他几乎押上了全部身家,并以个人名义向多家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申请了总额近八十万的贷款。他至今还记得签下那一沓厚厚的合同时,手心因兴奋和紧张而渗出的汗水。
然而,楼市政策的突变犹如一场毫无征兆的寒流,合作方资金链骤然断裂,工程款成了遥不可及的画饼。陈建生的世界一夜崩塌。他不仅血本无归,更背负上沉重的债务。起初,他拼命接零活,变卖车辆,甚至借遍亲友,试图维持信用,按时还款。但收入的断崖式下跌和高额的利息,很快耗尽了他所有的努力和积蓄。逾期,催收电话,律师函……一步步地,他被推入了失信被执行人的名单。
“那感觉就像掉进一个泥潭,越挣扎,陷得越深。”陈建生回忆道,声音低沉。他的银行账户被冻结,无法使用移动支付,每次需要现金,都得麻烦年迈的母亲去银行柜台排队取款。最让他难以承受的,是“限高令”带来的无形枷锁。他不能乘坐飞机、高铁,甚至软卧列车;子女不能就读高收费的私立学校;就连想请多年未见的老友吃顿像样的饭,都因不能在高消费场所消费而作罢。“有时候孩子学校组织去外地研学,别的家长都能陪着去,我只能找借口说工作忙。心里那种滋味……”他顿了顿,没再说下去,目光投向货架上落灰的玩具模型,那是他偷偷给儿子买的,却从未敢说是爸爸的礼物。
陈建生的故事,并非孤例。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公开数据中,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真实存在。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恶意逃债的“老赖”,而多是像陈建生一样,因经营失败、突发疾病、意外事故等不可控因素,被动陷入债务困境的普通人。他们挣扎在履行义务与维持基本生存的夹缝中,头顶着“失信”的帽子,在社会的边缘地带踽踽独行。
王海,曾是陈建生装修队里的一名水电工,也因那次项目失败被拖欠了半年工资。为了养家,他后来跑起了网约车。然而,一次轻微的交通事故,对方索赔金额不高,他却因银行账户被冻结,无法及时赔付,最终导致自己的驾照被暂扣,失去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我不是不想赔,是真的拿不出那几千块钱。现在好了,连挣钱的家伙什都没了。”王海蹲在马路牙子上,望着川流不息的车辆,眼神里满是茫然。他们的“无赖”状态,更像是一种系统性的困局,是个人努力在冰冷规则和残酷现实面前的无力写照。
在城中村逼仄的出租屋里,陈建生有一个上了锁的铁皮盒子,里面整整齐齐存放着所有债务的凭证、法院的判决书以及每一笔还款的记录,尽管这些还款对于巨额本金和不断累积的利息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每次还进去一点,心里就好像轻松一丝丝。”他说,“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也许一辈子都走不完,但总不能真的躺下当个无赖吧?至少,得让孩子知道,他爸爸努力过。”
近年来,关于个人破产制度的探讨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一些地方也开始试点“个人债务清理”程序,旨在为“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提供一道重生的曙光。陈建生从旧报纸上读到相关新闻时,会格外仔细。他说他不奢求债务豁免,只希望能有一个合理的重组方案,让他能在有生之年,靠着这个小小的报刊亭,堂堂正正地把债还清,摘掉那顶“无赖”的帽子。“哪怕到时候我都六七十岁了,能轻松地去喝个早茶,坐趟高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就知足了。”
夜色渐深,报刊亭的灯还亮着,像茫茫都市里一簇微弱的萤火。陈建生清点着一天的收入,毛票和硬币加起来,刚过两百元。他小心地将其中的一百元单独放好,那是明天要存入法院指定账户的还款。对于这座城市而言,这一天平淡无奇;对于陈建生,却是与“无赖”身份继续抗争的、普通又沉重的一日。他的未来,依然被巨大的债务阴影所笼罩,但那一百元,以及铁盒里逐渐增厚的还款记录,是他为自己保留的、关于尊严的最后证据。在法律的严谨与人生的无奈之间,无数个“陈建生”正在等待一个更能体现温度与宽恕的答案。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28 13:33:5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redian/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