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魑魅魍魉

  深秋的北京,寒意渐浓,但位于东城区的一座具有现代感的美术馆内,却涌动着一股不同寻常的热流。为期三个月的特展《魑魅魍魉》即将落下帷幕,然而公众与学界的讨论热度却并未随之消退,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场以其独特视角和深刻内涵引发广泛关注的展览,究竟有何魔力,能够持续搅动艺术界与文化领域的平静水面?

  走进展厅,观众首先感受到的并非传统认知中的阴森可怖,而是一种奇异的、引人深思的氛围。策展人显然无意于简单呈现志怪传说或恐怖意象,而是试图借助“魑魅魍魉”这一源自中国古老神话、泛指各类精怪鬼魅的词汇,作为一个宏大的隐喻框架。展览的核心议题直指当下社会:那些弥漫在信息洪流中难以名状的焦虑,人际关系中无形的隔阂,科技发展背后潜在的异化力量,乃至个体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欲望与恐惧——这些现代生活中的“魑魅魍魉”,才是艺术家们真正想要捕捉和呈现的对象。

  展览汇聚了来自海内外四十余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媒介涵盖绘画、装置、影像、声音艺术乃至行为艺术的记录。艺术家李猛的巨型装置《喧嚣的孤岛》尤为引人注目。他用废弃的电子元件、扭曲的金属和不断闪烁的屏幕,构建了一个看似繁华却充满疏离感的空间。观众穿行其中,耳边是混杂的电子音效和碎片化的人声,视觉与听觉被过度信息填充,反而催生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这件作品直观地映射了数字时代个体在虚拟连接中日益深刻的真实孤独,引发了众多年轻观众的强烈共鸣。

  青年影像艺术家陈薇的系列短片《模糊的边界》,则探讨了身份认同的流动性这一现代议题。她通过巧妙的剪辑和超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角色在家庭、社会、网络等不同场景中身份的不断切换与模糊,甚至出现诡异的叠加与扭曲。影片中的人物时而清晰,时而如同幽灵般难以捉摸,恰似现代人在多重社会角色压力下对“自我”稳定性的迷惘与追寻。这种对内心“鬼魅”的细腻刻画,让观者在感到些许不安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身的处境。

  值得注意的是,展览并未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与批判层面,更试图挖掘一种与“魑魅魍魉”共处,甚至从中汲取力量的东方智慧。著名水墨画家王远征的新作《山灵谱》系列,一改传统山水画的静谧悠远,笔下的山川林木仿佛被注入了灵性,怪石嶙峋如蛰伏的异兽,云气缭绕似飘忽的精魂。然而,画面整体却透出一种雄浑磅礴的生命力,并非邪祟,而是自然原始力量的显现。王远征在访谈中表示:“古人讲‘万物有灵’,魑魅魍魉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恐惧的,往往源于未知。与其排斥,不如尝试理解、对话,回归一种与天地万物共生共荣的和谐状态。”这种视角,为观众应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古老而崭新的思路。

  《魑魅魍魉》展览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思想深度,更在于其策展理念与公众心理的高度契合。在后疫情时代,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着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现实的多重焦虑。展览巧妙地将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情感状态具象化、艺术化,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宣泄、审视和反思的公共空间。许多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观看展览的过程,仿佛是一次对自身内心“妖魔鬼怪”的直面与安抚,走出展厅时,感觉“轻松了许多”、“更能接纳自己的复杂情绪了”。

  艺术评论家张渺认为,《魑魅魍魉》展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转向:“它不再满足于对西方艺术形式的简单模仿或对表层社会现象的批判,而是开始深入挖掘本土的文化资源与哲学思想,用以回应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性困境。‘魑魅魍魉’这个极具东方神秘色彩的概念,被赋予了强烈的当代性,成为审视内心与外界的一枚棱镜。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艺术介入社会、疗愈心灵的积极尝试。”

  当然,展览也引发了一些争议。部分保守的观众认为,题材过于晦暗,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心理暗示。但也有学者反驳,正是这种对“阴影”的直面与探讨,才能真正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的精神成熟。真正的勇气不在于无视黑暗,而在于认识黑暗之后依然热爱光明。

  随着闭幕日期的临近,美术馆门口依然排着长队。人们怀着好奇、困惑或是寻求解答的心情走进《魑魅魍魉》的世界,又带着各自的感悟与思考离开。这场展览如同一石入水,激起的涟漪远未平息。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对内心的拷问、对如何在复杂世界中自处的思考永不停歇。而那些被我们称之为“魑魅魍魉”的,或许并非他者,正是我们自身欲望、恐惧与潜能的投射。学会与它们对话,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课。展览终将结束,但由它引发的关于如何面对现代生活中心灵“异象”的讨论,无疑将继续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回荡。

上一篇
鬼水怪谈

下一篇
鬼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