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狠角儿

  【本报专稿】昨夜,北京首都剧院内掌声如潮,新编京剧《狠角儿》的首演落下帷幕。这部筹备两年之久的大戏,以传统京剧为根基,融现代叙事于方寸舞台,不仅再现了京剧艺术的厚重底蕴,更以突破性的表达引发业内广泛关注。全场千余座位无一虚席,谢幕时观众起立致敬长达十分钟,许多老戏迷眼含热泪感叹:“京剧的魂,回来了!”

  《狠角儿》聚焦清末京剧戏班“云声社”的浮沉往事,通过班主程云天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与挣扎的主线,展现京剧艺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极致追求。剧中人物命运与家国变迁紧密交织,武生演员高振鹏的断腿之痛、青衣白月棠的抉择之殇、琴师李凤山的弦断之悟,每个角色都在时代夹缝中诠释着“狠”字的深层含义——不是狠戾,而是对艺术的狠劲、对命运的狠扛、对传承的狠守。

  值得关注的是,该剧在保留传统唱念做打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舞台表现形式。多媒体投影技术与写意式布景相结合,将角儿们内心世界的波澜外化为具象视觉意象。如第二幕“断枪”戏中,武生高振鹏在暴雨中独舞,背景投影呈现碎裂又重组的金龙图案,象征京剧人筋骨虽断、魂灵不灭的精神内核。这种创新并未削弱京剧本色,反而强化了情感张力,年轻观众纷纷表示“看懂了戏里的挣扎与坚守”。

  幕后创作团队透露,《狠角儿》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狠角儿”式的拼搏。六十二岁的总导演郑少秋坚持不用替身,亲自示范高台翻跃动作时扭伤腰椎,仅休息三日便重返排练场。京剧名家傅正红为完美诠释白月棠的十六分钟独唱,连续三个月每日清晨在陶然亭公园冒雪吊嗓,竟将公园里一群晨练的大学生“圈粉”,自发组成戏迷后援会。

  更令人动容的是剧中道具多数为文物级实物。程云天的那套蟒袍,是剧组辗转海外购回的清末戏服,衣角处还绣着当年艺人的名字。当聚光灯照亮袍服上细密的金线时,仿佛照见了一个时代的风华与苍凉。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林墨在观演后指出:“《狠角儿》的成功在于它守住了戏曲的‘味’,更讲出了时代的‘道’。它让观众看到,所谓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长的生命体。”

  据悉,该剧已启动全国巡演计划,将赴上海、武汉、西安等二十个城市演出。同时推出“青年戏曲扶持计划”,每场演出预留百张学生票,票价仅象征性收取一元。制作人表示:“我们不仅要演《狠角儿》,更要培养未来的‘狠角儿’,让京剧艺术真正活在大众之中。”

  散场时分,年轻观众围着主演签名,有孩子模仿着剧中的亮相动作哼唱“看前方,星辰亮,角儿的路不怕长”。霓虹灯下的剧院门口,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刻交汇,印证着《狠角儿》台本上的那句话:“戏唱不完,人就在,魂就不散。”这部戏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沉叩问与时代回响。

上一篇
独奏恋之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