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笼罩内蒙古草原时,一阵悠长而苍凉的嗥叫声划破寂静。牧民巴特尔停下摩托车,侧耳倾听,嘴角泛起笑意:“是老朋友回来了。”他口中的“老朋友”,正是曾被视为草原公害的狼。
十年前,这里的狼群一度濒临消失。如今,它们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返人类视野。最新研究表明,中国野生狼种群数量呈现稳步回升态势,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正在修复。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野外调查组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布设的300多个红外相机,去年共捕捉到狼的有效影像417次,较五年前增加31%。更令人惊喜的是,其中47次影像记录了狼崽的身影。
“这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是种群健康度的提升。”研究团队负责人、生态学家李教授表示。在他位于北京办公室的电脑屏幕上,一张狼群围猎黄羊的红外照片格外清晰:“看这只母狼,我们叫她‘女王’。她带领的狼群已经连续三年成功繁殖。”
狼的回归并非偶然。过去十年间,中国建立起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总面积超过18万平方公里。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更松扎西每天巡护时都要记录狼群活动:“去年冬天,我在同一地区观察到三个不同的狼群。它们很少袭击家畜,更喜欢捕食野兔和旱獭。”
更令人惊讶的是狼群行为模式的变化。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监测数据显示,狼群正在调整猎食策略。它们更多选择老弱病残的个体,这种“精准捕猎”反而提升了有蹄类种群的整体健康度。
现代科技为狼群研究带来全新视角。科研团队通过DNA分析发现,华北地区的狼群与蒙古狼存在基因交流。“这说明生态廊道正在发挥作用。”李教授展示的卫星追踪图显示,一只编号A37的公狼在六个月间完成了从内蒙古到蒙古国的跨越之旅。
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也为狼的保护提供新思路。在新疆巴音布鲁克,当地牧民成立了“狼文化保护协会”。会长艾尼瓦尔·买买提说:“我们的祖先早就懂得与狼共处之道。现在我们要用现代科学重新学习这门艺术。”
狼的回归带来连锁生态效应。青海祁连山的监测表明,随着狼群数量的增加,草场退化得到缓解。狼控制食草动物数量,植物群落更加丰富,甚至有助于碳储存。
但挑战依然存在。人狼冲突仍是突出问题,尽管政府完善了生态补偿机制,去年全国共赔付因狼致损牲畜案件达1.2万起。专家建议推广防护围栏等预防措施,而非事后补偿。
国际狼类研究专家詹姆斯·史密斯评价中国狼保护工作时说:“这种将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保护模式,为全球食肉动物保护提供了新范式。”
夜幕再次降临草原,巴特尔家的牧羊犬突然吠叫起来。他推开毡房门,看到远处山岗上几个矫健的身影在月光下跃动。他并没有取出猎枪,而是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让它们去吧,这片草原本来就有它们的一份。”
随着新一轮监测工作的展开,科研人员正在更广阔的区域布设监测设备。他们相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狼与人的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篇章。这不仅是一个物种的回归,更是一个生态系统找回完整与平衡的见证。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18 09:54:1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minsheng2025/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