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新闻> 正文

三生万物

  昨夜,北京时代美术馆迎来一场名为《三生万物》的沉浸式艺术展览的开幕。这场以东方哲学为核心、融合科技与多重感官体验的展览,迅速在艺术界与公众之间掀起讨论热潮。不少观众在步出展厅后仍久久驻足,反复回味这场跨越时空的感官之旅。展览并未采用传统叙事框架,而是以《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思想线索,构建出一个不断衍化、充满可能性的艺术现场。

  展览由青年策展人林晏带领跨学科团队耗时两年完成。她表示,《三生万物》并非要阐释某种确定的哲理,而是试图营造一个让观众自行感知“生成与流变”的场域。“我们从‘三’这个节点出发——它既是积累也是开启,既是结构也是混沌。展览中所有的声音、光影、物质形态都在不断分裂、重组、相互作用,就像万物生长的过程本身。”林晏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谈到。

  走进展厅,观众首先被一片幽暗的声光空间包围。作品《混沌初开》利用实时生成算法,将采集自自然界的原始声音——风声、水波、虫鸣、石砾摩擦——拆解为最基础的频率,再通过环绕声场与投影光束的动态交织,重塑为一种近乎抽象的视听诗篇。这件作品并非循环播放,而是持续演变,没有两次体验是完全相同的。

  紧接着的《生命之树》区域成为许多观众停留最久的部分。艺术家利用3D打印技术与植物纤维结合,构建出一棵不断“生长”的树状雕塑。枝条末梢嵌有感应器,可根据观众呼吸频率改变光影流动的路径与速度。参与者的存在因而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人的气息悄然推动着视觉结构的生灭变迁。一位来自天津的观众李女士表示:“站在树下时,好像能感觉到自己也在跟着它一起呼吸、生长,特别震撼。”

  展览第三部分《万象共生》则进一步打破了虚实边界。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观众可借助设备看到空间中漂浮、碰撞、聚合的粒子符号,这些符号会随着人的手势互动而改变运动轨迹,仿佛意念正在影响物质的形成过程。这种互动不仅呼应了“三生万物”中“衍生”的概念,也揭示了技术时代人与自然、人与虚拟世界的新型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展览并未使用任何文字说明或导览词。策展团队刻意摒弃了语言引导,希望观众纯粹依靠直觉与感官进行探索。“一旦开始解释,就固定了意义。而这个展恰恰是要打破对意义的固化认知,让每个人都能触碰到属于自己的‘万物’。”联合制作人陈一鸣补充道。

  艺术评论人张启轩在观展后评价:“《三生万物》提供了一种难得的体验——它不是被观看的对象,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进程。观众不再置身事外,而是进入了一个生成中的宇宙,见证无序如何孕育出结构,有限如何通向无限。”

  尽管展览充满科技元素,但其内核始终扎根于东方古典哲学。无论是交互逻辑还是视觉形态,都透露出对“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等传统美学观念的当代诠释。这也使得《三生万物》在众多新媒体艺术展中显得独树一帜——它不追求技术的炫示,而是追问技术能否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古老智慧。

  展览自开放以来,预约参观人数持续攀升。它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表现出浓厚兴趣。不少艺术教育机构也计划组织集体观展,将其视为一次难得的美学与哲学交融的体验。

  正如展览英文名“Three Begets All”所暗示的,“三”不是终点,而是开端。这场展览并未试图给出任何答案,却为每一位走进其中的人提供了一面镜子: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如何理解变化?如何面对生成?又如何重新发现自身与万物之间那条隐秘而永恒的连结?

  《三生万物》将持续展出至今年年底。它或许将会启发更多人放下对“确定性”的执念,转而拥抱生命中流动的、未完成的、充满可能性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