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点新闻> 正文

心海约定

  昨日晚间,由青年导演王景舟执导的海洋保护主题纪录片《心海约定》在全国公映。这部历时五年完成的影片,以近乎诗意的镜头语言,记录了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的变迁以及普通人守护海洋的故事,上映首日便引发广泛关注。许多观众在社交平台分享观后感,称其“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灵魂的叩问”。

  影片从渤海湾的晨曦开始,跟随渔民老陈的渔船驶向远方。镜头下,碧波荡漾的海面与水下斑斓的珊瑚礁形成鲜明对比,却也悄然呈现被废弃渔网缠绕的海龟、漂浮的塑料微粒。摄制组没有回避问题,而是以冷静克制的视角,呈现海洋美丽与伤痛并存的真实面貌。导演王景舟在早前的访谈中表示:“我们想做的不是煽情,而是呈现。海洋不需要人类的怜悯,它需要的是理解和行动。”

  《心海约定》的拍摄跨越了中国四大海域,跟踪记录了十余位海洋保护者、科研工作者和普通渔民的日常。其中,海南潭门镇的老渔民王大爷的故事令许多人动容。七十二岁的他坚持每天清晨出海,不仅为捕鱼,更为清理漂浮在海面的垃圾。“我从十六岁开始出海,海养了我一辈子,如今该我养它了。”片中这句朴实的话,成为许多观众记忆最深刻的台词。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并没有停留在个体叙事层面,而是通过科学数据和历史影像的对比,清晰展示近四十年来中国海洋生态的变化。片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团队多年的一线监测资料被首次以可视化方式公开,直观呈现了珊瑚礁退化、鱼类资源减少等现象,同时也记录了人工鱼礁投放、增殖放流等修复行动带来的积极改变。

  影片中段,镜头转向一群年轻人。来自不同高校的海洋专业学生组成志愿团队,每年夏季前往南海诸岛进行生态调查与垃圾清理。航拍镜头下,他们沿着海岸线弓身捡拾塑料瓶、泡沫碎片的画面,与身后湛蓝辽阔的大海形成强烈对比。“也许我们的力量很小,但只要能影响一个人、改变一点点,就值得坚持下去。”志愿者代表小琳在片中说道。

  《心海约定》的特别之处在于并未止步于问题的揭示,而是用相当篇幅聚焦科技赋能海洋保护的可能性。水下机器人巡检珊瑚生长、卫星遥感监测赤潮、大数据预警污染事件……这些创新手段的应用,让人们看到科技与生态共生的希望。浙江省海洋监测中心工程师在片中表示:“保护海洋不仅是情怀,更是一门科学。我们需要用更聪明的方式与海洋相处。”

  影片尾声,镜头再次回到老陈的渔船。夕阳西下,他与孙子并肩坐在甲板上,指着远处跳跃的海豚群轻声讲解。这个充满隐喻的画面,暗示着守护海洋的使命正代代相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海,我们如何对待海洋,最终将是人类如何对待自己的答案。”片尾字幕浮现时,影院内寂静无声。

  据制片方透露,部分票房收益将捐赠给中国海洋保护基金会,用于支持民间海洋清理活动和科普教育。有影评人指出,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更在于它唤醒了公众对海洋保护的意识,实现了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它让‘海洋保护’这个宏大的命题,变成了每个人触手可及的行动。”

  随着电影热度攀升,多地环保组织自发组织观影活动,许多观众在映后分享中表示,将从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参与净滩活动等小事做起。一位观众写道:“原来我和海洋的约定,早已藏在每一次选择里。”

  《心海约定》正在全国各大院线持续放映中。

上一篇
三生有幸

下一篇
三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