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布达佩斯专电】 多瑙河畔的古老城市从未像今年冬天这般,被一种深邃而凛冽的艺术气息所笼罩。一部名为《黑色布达佩斯》的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觉美学与沉重的人文内核,不仅席卷了国际电影节,更在观众与评论界掀起了一场关于记忆、创伤与身份认同的思辨浪潮。这不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已成为一个文化现象,一个叩问历史的媒介。
《黑色布达佩斯》由匈牙利新锐导演马顿·埃尔诺(Márton Ern?)执导。影片并非时下流行的超级英雄叙事,也非轻松愉快的浪漫喜剧,而是将镜头对准了这座城市光鲜外表下错综复杂的肌理与暗影。导演埃尔诺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创作初衷:“布达佩斯的美,世人皆知。但它的美是层叠的,每一层之下都沉淀着不同的历史时刻与情感。我想捕捉的,不是明信片上的风景,而是这座城市呼吸间的沉重,是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低语。”
影片采用黑白色调为主,间或穿插经过特殊处理的、饱和度极低的色彩,营造出一种抽离于现实却又直指真实的超现实感。摄影师巧妙运用光影,将布达佩斯的古老建筑、幽深巷弄与多瑙河的粼粼波光转化为一幅幅流动的版画。镜头语言冷峻而克制,却无时无刻不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
其叙事结构同样别出心裁,通过三个不同时代、彼此交织又相互映照的故事线索,探讨了个人与集体记忆的复杂关系。一个是在1956年事件中失去一切的老年诗人,试图用残存的记忆拼凑过往;一个是生活在当代,对历史感到疏离却又无法摆脱其影响的年轻程序员;还有一个则是在二战期间挣扎求生的犹太裔钟表匠。他们的故事并非线性叙述,而是在布达佩斯的街头巷尾、咖啡馆与废墟中平行展开又偶然交汇,共同编织出一张关于失落、追寻与和解的巨大网络。
“这部电影要求观众的不是被动观看,而是主动思考与感受。”国际影评人协会的安娜·佩特罗夫(Anna Petroff)在评论中写道,“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沉重的问题:我们如何面对一段充满创伤的过去?历史的重负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我们?‘黑色’不仅是视觉风格,更是影片的精神底色——一种对苦难的凝视,以及凝视过后的深邃。”
影片自上映以来,在匈牙利国内引发了空前热烈的讨论。许多年长的观众在观影后表示,影片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氛围与情感创伤,勾起了他们复杂而私人的回忆。而年轻一代则从中看到了与当下社会的关联,尤其是在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思潮并起的今天,关于身份与根源的困惑显得尤为迫切。
《黑色布达佩斯》的成功,也标志着东欧电影正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越来越清晰而深刻的声音。它超越了地域限制,其所探讨的关于历史伤痕、记忆传承与人性挣扎的主题,具有普遍的共鸣性。从柏林的银幕到东京的电影院,观众无不为其艺术力量所震撼。
正如导演埃尔诺所期望的,《黑色布达佩斯》最终成为了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布达佩斯这座城市的灵魂,也让每一位观众有机会审视自身与历史的关系。它提醒人们,有些过去无法真正过去,唯有勇敢地直面那些“黑色”的篇章,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在,并更有希望地走向未来。这部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次对记忆的庄严致敬,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17 10:02:0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972.html
上一篇
黑暗空间
下一篇
汪星卧底 (原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