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明天有多远

  【独家深度】《明天有多远》:一个戒毒者的十年跋涉与时代叩问

  凌晨五点的江城被薄雾笼罩,58岁的出租车司机王建国缓缓将车停靠在长江边。他摇下车窗,凝视着江面上若隐若现的曙光,这个习惯他已经保持了整整十年。“每一天的黎明都是我向昨天告别的仪式。”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磨损严重的银色徽章,上面刻着“第3650天”——这是他戒毒成功的纪念日。

  王建国的故事被收录进近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纪实作品《明天有多远》中。这本由社会学者团队历时三年打造的深度调查,通过对327位戒毒者长达十年的追踪记录,呈现了中国禁毒斗争中鲜为人知的人文图景。

  2009年的冬天,王建国的人生跌入谷底。时年38岁的他因误交损友染上毒瘾,原本红火的建材生意毁于一旦,妻子带着女儿离家出走。“那时候躺在出租屋的水泥地上,看着天花板的霉斑,觉得明天永远不会来了。”在回忆录中他这样写道。

  转机发生在2012年6月的一个雨夜。社区禁毒专干李素珍第五次敲开他的房门,这次带来的不是劝导手册,而是一本相册。“这是你女儿小学毕业的照片,”李素珍说,“她让我告诉你,爸爸要是能好起来,她就回家。”

  这个瞬间被记录在《明天有多远》的第四章。书中披露,近年来社区康复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已建立2.4万个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5.3万名。与传统强制隔离手段不同,这种模式更注重心理重建和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

  数据显示,我国吸毒人员数量连续五年下降,2022年新发现吸毒人员同比骤降31%。但《明天有多远》揭示的不仅是数字变化,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在浙江某示范社区,康复者可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进入合作企业工作;在云南边境村寨, former吸毒人员组成联防队,用亲身经历劝阻潜在涉毒者。

  “最大的突破是 stigma(污名化)的破除。”本书首席撰稿人、清华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吴明华表示,“我们跟踪的案例中,有67人成功复归社会后成为禁毒志愿者,这种正向循环正在形成规模效应。”

  技术的赋能同样令人振奋。在广东,人工智能辅助的精准管控系统能提前37天预测复吸风险,准确率达82%;在江苏,VR戒毒矫治系统通过虚拟场景重建,帮助患者增强抗诱惑能力。但这些技术创新在《明天有多远》中都被转化为具象的人生故事——比如28岁的程序员陈星,在VR矫治中重新“经历”了母亲生日那天因吸毒缺席的场景,这个沉浸式体验成为他戒毒历程的转折点。

  挑战依然存在。书中指出新型毒品伪装性增强、吸毒行为隐蔽化等新趋势,特别记录了00后群体中出现的“电子烟式”吸毒工具。多位专家建议,下一步应加强物流寄递行业监管,同时推进禁毒教育进中小学课程体系。

  夕阳西下,王建国驾驶出租车穿行在城市街道。副驾驶座上放着崭新的禁毒宣传册,封面上印着他和女儿的合影。“每个人与明天的距离都不相同,”他说,“对我而言,这十年是走了36500公里——正好绕地球一圈的距离。”

  《明天有多远》的最后一章记录了这个细节:在参与项目的327人中,有291人保持戒毒状态超过5年,他们中有人成为面点师,有人开起网约车,有人当上快递站长。这些平凡的职业选择,印证着书中那句被多次引用的话——“最远的明天,终究会变成触手可及的今天”。

  (为保护隐私,文中部分人物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