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关机

  昨夜,一场名为“关机”的实验性观影活动在市中心艺术影院悄然落幕。与寻常电影首映礼的红毯与香槟不同,这场放映要求所有观众在入场前将手机存入特制的屏蔽柜中,并在接下来的102分钟内,彻底切断与外部数字世界的联系。这场活动没有明星助阵,也未进行大规模宣传,却意外地成为近期文化界热议的焦点。它所引发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讨论,更是一场关于现代人如何与技术共处的深度反思。

  《关机》这部由新锐导演林薇执导的纪录片,试图通过镜头追问一个看似简单却日益艰难的问题:当屏幕熄灭后,我们还剩下什么?影片跟踪记录了五位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都市人,尝试脱离智能手机24小时的真实状态。其中有终日被工作群消息追逐的互联网公司项目经理,有靠短视频平台谋生的内容创作者,有沉迷手游的青少年,也有试图用手机填补空虚的退休老人。

  放映厅内,一种奇特的氛围在蔓延。影片开场十分钟后,仍能观察到部分观众下意识地将手伸向口袋,又尴尬地收回。黑暗中,没有屏幕光亮的映照,人们的表情在纪录片节奏起伏中变得清晰可见。当银幕上那位短视频博主因无法登录平台而焦虑地来回踱步时,台下传来理解的叹息;当退休老人面对突然安静的手机,独自在公园长椅上坐了整个下午的镜头出现时,隐约能听到抽泣声。

  “我们不是在反对科技,”导演林薇在放映后的简短交流中表示,“科技是中性的。我们真正要探讨的是人的主体性问题——是我们使用科技,还是科技在塑造我们?”她分享了一个拍摄中的细节:在关机实验的第六小时,大多数参与者都经历了明显的焦虑期,但到第十八小时,有人开始注意到窗外的梧桐树叶已悄然变黄,有人重新拿起落了灰的吉他,有人只是安静地看着夕阳发呆。“这些瞬间让我意识到,我们屏蔽的不是信息,而是感受本身。”

  这种感受得到了现场观众的印证。从事金融行业的张先生坦言,自己已经多年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部电影而不查看手机:“最初很不习惯,总觉得错过了什么重要消息。但后来反而感到一种轻松,好像注意力终于可以休息了。”大学生陈雯则惊讶地发现,没有手机的分心,她竟然能完全沉浸在影片中:“我甚至能清楚地记得每个参与者的表情变化,这是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

  心理学专家李建国教授指出,这种“关机焦虑”本质上是对孤独感的恐惧。“智能手机为我们制造了一种永不孤单的幻觉。任何无聊、等待、尴尬的间隙,都可以被迅速填满。但我们可能忘记了,正是这些空白时刻,构成了自我对话的空间。”《关机》的价值在于它直观展现了从焦虑到平静的全过程,这实际上是一个重新发现自我的过程。”

  科技社会学研究者王涛则认为,问题不在于使用时长,而在于使用方式。“当我们机械地刷新页面,被动地接收算法推送,人就成为了技术的延伸。但当我们有意识地使用技术,它就能真正为人服务。《关机》提醒我们定期检视自己与技术的关系,这比简单地戒断手机更有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观影活动本身成为了纪录片主题的延伸实践。没有手机拍摄的冲动,观众们在放映结束后反而进行了更长时间的面对面交流。人们谈论电影带来的触动,分享自己的数字生活体验,这种真实的连接感与影片主题形成了奇妙呼应。

  影院经理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定期举办“无手机观影”活动,让观众重新体验专注带来的沉浸感。而《关机》团队则计划开展一系列线下讨论,鼓励人们思考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

  当放映结束,观众们取回手机时,许多人没有立即开机。有人站在屏蔽柜前沉思片刻,有人笑着对同伴说:“要不,咱们去喝杯咖啡?就聊天,不看手机。”在这个被数字连接包裹的时代,一次短暂的关机,或许能开启更多真实的连接。正如电影结尾的字幕所问:“你上一次感到彻底放松,是什么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手机的屏幕里,而在我们重新学会注视的生活本身。

上一篇
明亮的夜

下一篇
饮料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