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繁华都市仅一百二十公里的山区小站,一列绿皮火车缓缓停靠。对于大多数乘客而言,这只是一个无需记住名字的临时停靠点;但对于站台旁一群翘首以盼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与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这个名为“云川”的小站,及其旁边那座仅有二十七名学生的村小,因为一部名为《铁轨边》的纪录片,悄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影片的镜头冷静而克制,它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将视线投向每日与铁轨为伴的孩子们。他们的教室离铁轨不足五十米,每当火车轰鸣而过,讲课声便被迫中断。老教师会停下来,望着窗外,直到声音远去,再继续书写板书。这不是诗意的田园牧歌,而是重复了数十年的日常。导演李哲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最初吸引我的正是这种强烈的冲突感——现代文明的钢铁巨龙与古老土地上的读书声,在此处奇异交融。”
影片中,一个叫小波的男孩每天要沿铁轨步行四十分钟上学。他的书包里除了课本,还总装着一段捡来的麻绳,用来捆扎偶尔在路基旁拾到的废纸壳。他的梦想是当一名火车司机,理由是“那样就不用等它来,我可以开着它走”。另一个总坐在第一排的女孩小雯,则在作文里写道:“火车的声音像山里突然下起的暴雨,吵得人心慌。但要是有一天它不响了,我会害怕,怕外面的大世界是不是不见了。”
影片的叙事核心远不止于环境。《铁轨边》更深的铁轨,探向的是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依赖。他们的父母大多在那列呼啸而过的列车上,去往远方的大城市,成为镜头里模糊的背景和电话中逐渐陌生的声音。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成为了情感的避风港。年近退休的王老师成了孩子们的“大家长”,他不仅教语文数学,还负责给孩子们剪头发、补衣服,甚至在暴雨冲垮一段铁轨路基后,亲自护送每个孩子回家。
《铁轨边》的拍摄历时三年,摄制组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影片后半段,一个强烈的戏剧性冲突悄然降临:因铁路线路优化升级,这个小站面临被废弃的命运。这意味着,不仅那列唯一的绿皮火车将不再停靠,它所象征的与外部世界那点微弱的、定时的联系,也将被彻底切断。是选择拥抱发展,还是固守一份情感的依托?影片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记录了在这场变革前夕,社区的沉默、老师的忧虑以及孩子们似懂非懂的迷茫。
影片最打动人的段落,是王老师组织孩子们在站台上举行的一次特别班会。主题是“未来的铁路”。孩子们用粉笔在站台水泥地上画出他们想象中的铁路:有的铁路通向云端,有的铁路桥上开满了花,还有一个孩子画了一列可以掉头的火车,这样“妈妈晚上就能开回家”。这个场景超越了记录,成为一种隐喻,承载着困境中最珍贵的希望与想象力。
《铁轨边》的成功,在于它摒弃了俯视的怜悯,而是以平视的、甚至略带诗意的视角,完成了一次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毛细血管末梢的细致描摹。它让观众看到,在宏大叙事之外,那些被火车汽笛声笼罩的童年,既有被时代列车甩站的孤独,也有于铁轨缝隙中顽强生长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影片,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发展道路上每一个微小个体所承载的重量与光芒。
如今,纪录片已斩获多项国内外大奖,它所引发的关注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改变。当地教育部门已拨款为学校加装隔音设施,一家公益组织捐赠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并有志愿者老师定期前来支教。而那列绿皮火车,在多方努力下,最终保留了每日一对的慢车停靠。小站依然在那里,孩子们的读书声依旧和着火车汽笛,继续回荡在山谷之间,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陪伴与未来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14 14:53:2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