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大学生兼职骗局频发,个人信息保护引关注

  大学生兼职骗局频发,个人信息保护引关注

  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加剧,部分大学生急于寻找兼职机会,却不幸落入“高薪兼职”骗局。2025年5月21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法院对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作出判决,被告人张强、刘庄、秦拓因设“高薪兼职”圈套倒卖大学生个人信息,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部分适用缓刑并处罚金。这一案例不仅揭示了新型犯罪手段的隐蔽性,更凸显了法律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刚性保护。

  从“馅饼”到“陷阱”:骗局如何层层设套

  犯罪团伙常以“轻松月入过万”“零基础速成”为诱饵,在社交平台或招聘网站发布虚假兼职广告。例如,常州案件中,张强等人利用人才市场经营者的身份伪装可信度,声称提供“高薪兼职岗位”,实则要求应聘者填写包含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的登记表。这些数据被以每条5-20元的价格倒卖给下游诈骗团伙,形成黑色产业链。类似地,滑县法院审理的案件中,诈骗团伙以“抖音剪辑课程”为幌子,诱骗4.6万名学员提交个人信息,涉案金额高达1.2亿元——相当于一所普通高校全年的科研经费总额。

  法律利剑出鞘:个人信息保护的“防火墙”

  武进区检察院在公诉中指出,此类行为直接违反《刑法》第253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该罪名明确禁止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从业者特别提醒,即使是被动参与信息倒卖(如兼职中协助收集数据),也可能构成共同犯罪。正如滑县案件中,多名00后大学生因担任“课程推销员”被判刑,人生档案永久留下污点。司法机关通过“刑事打击+经济惩戒”的组合拳(如罚金、追缴违法所得),正在织密防护网——这就像给数据泄露的洪水加装了智能闸门。

  大学生防骗指南:识别“三无”兼职的显微镜

  教育工作者建议用“三查法则”规避风险:一查企业资质,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验证用人单位真实性;二查薪资合理性,若报酬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如配音兼职宣称“日结千元”),需警惕;三查信息收集范围,正规兼职通常无需提供银行卡密码等敏感信息。常州市反诈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涉及大学生的兼职诈骗中,83%始于“过度索要个人信息”环节——这相当于把家门钥匙随意交给陌生人。

  多方共治:构建校园安全的生态链

  高校可借鉴“法治副校长”机制,邀请检察官开展案例教学。武进区检察院正在推广的“靶向普法”,通过还原张强案中犯罪分子的聊天记录、合同模板,让学生直观感受骗局话术。同时,平台方需承担技术治理责任,例如对“短期暴富”“躺赚”等关键词进行算法拦截。正如一个水杯需要杯盖和杯体的双重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也需要法律与技术协同发力。

  此案判决传递的警示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当犯罪团伙将大学生视为“数据矿场”时,司法机关用判决书划出红线:个人信息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而是法律守护的人格尊严。对求职者而言,唯有擦亮双眼、筑牢防线,方能在数字经济时代守护好自身的“信息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