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常州科教城自动驾驶公交改写城市交通未来

  在常州科教城的东区与西区之间,两辆黑白相间的“熊猫公交车”正悄然改写城市交通的未来。作为全国首条自动驾驶公交线路的载体,它们以日均40余班的频次穿梭于5公里的固定线路上,时速控制在30公里以内,宛如两位沉稳的“智能领航员”,为市民提供着安全高效的接驳服务。这条线路的试运行,不仅是常州在智能交通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更成为观察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的鲜活样本。

  从实验室到开放道路:技术落地的关键一跃

  2018年11月30日,常州便以先锋姿态将全国首辆自动驾驶商用车送上开放道路测试。从维景国际酒店到苏南智城的测试路线,为今日的科教城公交线路积累了宝贵数据。与传统公交相比,这些“熊猫公交车”搭载了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相当于为车辆装上了“复眼”和“触须”,能实时感知周围360度的环境变化。其核心控制系统则如同“数字大脑”,通过高精度地图定位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厘米级的路径跟踪和突发状况响应。值得注意的是,该线路虽属L4级高度自动驾驶(注:在限定区域内无需人工干预),仍配备安全员作为双重保障,这种“人机协同”模式正是当前技术过渡期的务实选择。

  政策与产业的双轮驱动

  常州的自动驾驶布局绝非孤立事件。2025年初,溧阳市和武进区入选江苏省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先试区,标志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这种自上而下的支持与自下而上的创新形成共振: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开放测试路段、简化审批流程构建“政策试验田”;另一方面,本土企业如常州智慧地铁科技公司已斩获轨道交通智慧运营系统专利,其技术迁移潜力或将进一步反哺自动驾驶公交网络。这种“车路协同”的生态构建,使常州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之外,正逐步形成智能网联汽车的新竞争力。

  市民体验与行业变革的微观镜像

  乘坐过该线路的乘客会发现,车厢内取消了传统驾驶舱,取而代之的是交互屏和更宽敞的站立空间。一位每日通勤的科教城员工描述:“它起步停车比人工驾驶更平稳,高峰期也能保持固定间隔,像地铁一样可靠。”这种体验背后是算法对能耗的精确管理——据测算,自动驾驶系统可优化加速曲线,降低15%左右的能源消耗。对交通从业者而言,该线路的“电子时刻表”功能更具颠覆性,通过车联网技术,调度中心能实时预测到站时间并动态调整班次,使“人等车”逐渐转向“车等人”的服务模式。

  未来挑战与长三角的智能竞赛

  尽管前景广阔,推广仍面临“三座大山”:复杂天气下的传感器可靠性、突发道路施工的应变能力,以及现行交通法规对无人驾驶的适应性。值得注意的是,常州并非唯一布局者。德阳、衢州等城市也已投放熊猫公交车,形成长三角与成渝地区的技术竞合态势。对此,常州选择差异化路径——依托科教城的研发资源,将公交线路同时作为技术迭代的实验室。据知情人士透露,下一步计划扩展夜间运营并连接地铁站点,打造“最后一公里”的闭环解决方案。

  站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视角,这条5公里的公交线路恰如一条“血管”,其输送的不仅是乘客,更是智能交通体系的基因片段。当理想汽车等车企在“车位到车位”自动驾驶上高歌猛进时,常州用公共服务的场景证明:技术的温度,或许正藏在那些每日往返40余次的平凡旅程中。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而此刻,均匀分布的尝试正在常州科教城的沥青路面上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