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长江常州段:江豚种群数量创新高,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近年来,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长江常州段,江豚数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生态保护措施的成功实施,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江豚数量创新高,生态保护结硕果

  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的全流域长江江豚科考结果,2022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249头,其中长江干流约595头,鄱阳湖约492头,洞庭湖约162头。这一数据较以往有了显著提升,表明长江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恢复。长江常州段作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水域,江豚数量的增长尤为突出,成为生态保护成效的“晴雨表”。

  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水质要求极高。它们的数量增长,直接反映了长江水质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在常州段,江豚的频繁出现,甚至形成了稳定的种群,这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里程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太湖湾水域综合治理,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模式

  长江常州段生态岛试验区的成功,离不开太湖湾水域综合治理的深入推进。近年来,常州市积极落实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全面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恢复滨湖湿地带、优化水资源配置等措施,太湖湾水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具体而言,《方案》提出到2025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将持续巩固,入河湖污染物大幅削减,滨湖湿地带逐步恢复,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35年,太湖流域将基本实现入湖污染负荷与水环境容量的动态平衡,城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饮用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这些目标的实现,将为长江常州段生态岛试验区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多方协同,构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长江常州段生态岛试验区的成功,是多方协同努力的结果。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形成了强大的生态保护合力。荆州市在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工作中,通过成立自然保护区、推进迁地保护等措施,成功保护了江豚种群。这一经验为常州段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借鉴。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与联想集团、中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合作,发布了全球首份长江江豚追豚地图和赏豚攻略,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江豚保护的关注和参与度。这种多方协同的模式,为长江常州段生态岛试验区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技赋能,推动生态保护现代化

  在生态保护过程中,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江常州段生态岛试验区通过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江豚种群和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科学管理。这不仅提高了保护效率,也为生态保护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工饲养和繁育技术的突破,为江豚种群的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天鹅洲故道江豚种群的成功放归,标志着我国在鲸豚类迁地保护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这些技术的应用,为长江常州段生态岛试验区的生态保护注入了新的动力。

  未来展望: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着长江常州段生态岛试验区的成功,未来这里将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示范区域。通过持续推进绿色发展,优化生产生活方式,长江常州段将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展望未来,长江常州段将继续深化生态保护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分享中国在鲸豚保护领域的成功经验。通过不懈努力,更多“微笑天使”将畅游碧波,见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长江常州段生态岛试验区江豚数量的创新高,是生态保护成效的生动体现。通过太湖湾水域综合治理、多方协同、科技赋能等措施,这里已初步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示范模式。未来,随着绿色发展的深入推进,长江常州段将迎来更加美好的生态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