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风裹挟着爆米花的甜腻气息,吹过市中心电影院门前攒动的人头。晚上七点刚过,灯火通明的放映厅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首映礼正在进行。与往常明星云集、闪光灯不断的场面不同,今晚的主角是几十个普通家庭。孩子们的笑声像忽大忽小的浪花,在厅内起伏,而不少家长在光影明灭间,悄悄抹了抹眼角。他们共同观看的,是一部名为《我家乐翻天》的系列家庭纪实节目。
这部由省广播电视台精心打造,历时两年跟踪拍摄的节目,即将于本周五晚间黄金档与全国观众见面。它没有预设的剧本,没有耀眼的明星,镜头对准的是十个背景各异、再普通不过的中国家庭,真实记录了他们在一年四季中发生的欢笑、争执、和解与成长的点点滴滴。
总导演李明(化名)在放映后的交流环节,分享了一个创作中的细节。摄制组最初带着长枪短炮进入这些家庭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表演性”。面对镜头,父亲会刻意正襟危坐,母亲会把唠叨咽回肚子,孩子会收起顽皮展示乖巧。“我们差点拍成了十个家庭的‘宣传片’。”李明说。转机发生在一次意外的设备故障后,那家人以为拍摄暂停,瞬间恢复了最日常的拌嘴模式,那鲜活、充满烟火气的场面让在场的导演如获至宝。自此,摄制组调整策略,采用更隐蔽、更长时间的陪伴式拍摄,让摄像机最终成为“墙上一只沉默的苍蝇”,成功捕捉到了家庭成员之间最本真的情感流动。
节目中最引人深思的,或许是它对当代家庭沟通困境的真实折射。其中一个家庭,父亲是终日奔波忙碌的出租车司机,母亲在超市打工,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则沉溺于网络游戏。在长达数月的记录中,荧幕上呈现的是餐桌上长时间的静默,是父亲因疲惫而粗暴的呵斥,是儿子关门发出的巨响。然而,转折点出现在儿子一次偶然看到父亲在寒冬深夜擦车时冻得通红的双手。镜头语言在这里极为克制,没有煽情的音乐,只有特写镜头里儿子眼神的细微变化。第二天,他默默为晚归的父亲热好了饭菜。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情感表达,远比任何刻意的说教更具冲击力。
另一个双职工家庭则展现了“隔代育儿”的普遍现实与情感张力。退休的爷爷从农村来到城市帮忙带孙子,两代人在教育理念、生活习惯上冲突不断。爷爷用方言教孙子认字,妈妈坚持要用标准普通话纠正;孙子贪玩不吃饭,爷爷追着喂,妈妈坚决要求立规矩。节目没有简单评判孰是孰非,而是通过大量生活细节,展现了在磕磕绊绊的磨合中,祖辈的慈爱、父辈的焦虑以及孩子天真无邪的爱如何最终寻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爷爷最终学会了使用视频通话,让孙子与远在老家的奶奶定期“见面”;年轻的父母也开始理解,老人带来的不仅是观念的冲突,更有城市家庭中日益稀缺的、那种土地般厚重的耐心与包容。
《我家乐翻天》的“乐”并非总是喧闹的大笑,更多时候,它是一种历经波折后理解的微笑,是化解尴尬时默契的相视一笑,是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微小的幸福瞬间。它记录了母亲节那天孩子用零花钱买的、并不合身却让母亲泪目的毛衣;记录了父亲在单位受了委屈,回家前在车里独自坐了很久,调整好表情才推开门的那份担当;记录了二胎家庭中,老大从嫉妒到主动保护弟弟妹妹的成长蜕变。
社会学者王教授在提前观摩了样片后评价道:“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摒弃了宏大叙事,沉入生活的肌理。它像一面诚实的镜子,让每个观众都能从中看到自己家庭的影子。在节奏飞快、人际关系日益原子化的今天,它重新提醒我们关注‘家’这个最小社会单元的情感价值。它所展现的‘乐翻天’,不是没有烦恼的乌托邦,而是家庭成员共同面对烦恼、解决问题的韧性与智慧所带来的深层快乐。”
节目制片人坦言,创作团队最初的期望很简单,就是做一档能让人会心一笑的轻松节目。但随着拍摄的深入,他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家庭是中国社会最坚韧的纽带,也是情感最温暖的港湾。“我们希望《我家乐翻天》能成为一个触点,激发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重新审视并珍惜自己的家庭关系。或许,看完节目后,能给忙碌的父母打个电话,能给拌嘴的爱人一个拥抱,能耐心听听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
夜幕深沉,首映礼散场,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影院。一对年轻夫妇牵着孩子的手,讨论着节目里的情节,孩子兴奋地比划着。另一位中年男子独自站在路边,掏出手机,屏幕的光映亮了他的脸,他犹豫片刻,最终拨通了一个号码,轻声说:“妈,睡了吗?我刚看完一个节目,挺好……就是想跟你说说话。” 《我家乐翻天》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此——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只是温柔地掀开帘幕,让光照进我们各自平凡而又独特的家庭生活里,唤醒那份深藏心底、有时被忙碌和习以为常所遮蔽的亲情与爱。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28 13:44:5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1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