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再见歌舞伎町

  夏末的东京,空气里黏着潮湿的热。新宿区歌舞伎町的霓虹灯比往常更早地亮起,不是为了迎接又一个喧嚣的夜晚,而是仿佛在为一段即将被书写的历史,投下最后一抹浓重而复杂的光影。就在这片被誉为“不眠之街”的迷宫深处,一部名为《再见歌舞伎町》的电影悄然开机,它意图穿透表象的浮华,探寻这条街道在时代洪流中的真实脉搏与隐秘哀愁。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以细腻描绘都市人疏离感而著称的山下治平。选择歌舞伎町作为舞台,对他而言并非为了猎奇。“这里就像一座现代都市的浓缩剧场,”山下导演在片场一角接受采访时,目光掠过窗外鳞次栉比的招牌,“每扇门后都有一个被折叠的世界。我们想说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告别,而是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无常感。歌舞伎町在变,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在流动,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静默的告别。”影片的叙事将围绕一家小型居酒屋的年轻店主展开,通过他的视角,串联起女招待、牛郎、打工学生、黑帮小人物等形形色色的居民,勾勒出一幅交织着希望、挣扎、梦想与幻灭的浮世绘。

  主演阵容汇聚了新生代与实力派的交融。担纲男主角的偶像演员佐藤健,为了贴近角色,在开拍前数月便潜入歌舞伎町体验生活,在不同场所打工,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白天和夜晚的歌舞伎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佐藤健谈及感受时说道,“白天的它疲惫、真实,能看到为生活奔波的人们;而夜晚,它则披上华丽的外衣,所有的欲望和情绪都被放大。我希望我能演出这种反差,演出人物在光鲜与落魄之间的摇摆。”与他演对手戏的是实力派女演员松冈茉优,她饰演一位在风俗店工作却怀抱文学梦的女性,其复杂坚韧的角色设定颇具挑战性。

  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与真实歌舞伎町的共生与角力。剧组为了最大限度还原真实感,大量采用实景拍摄。在狭小的后巷、嘈杂的居酒屋、灯光暧昧的俱乐部内,摄影机小心翼翼地穿梭,捕捉着最本真的生活细节。这无疑增加了拍摄难度,时常需要与当地商户、居民乃至形形色色的路人进行沟通协调。一场关键的夜戏,需要捕捉霓虹灯下人群流动的延时镜头,团队连续工作了数个通宵,才捕捉到导演想要的、“既有梦幻感又不失人间烟火气”的画面。美术指导团队则致力于在细节上做到极致,从居酒屋菜单上的油渍到情人旅馆走廊地毯的纹样,都力求真实,让观众能仿佛身临其境。

  《再见歌舞伎町》的拍摄,无意中也成为了观察这条街区现状的一个窗口。长期的疫情给这条依赖人流和夜间经济的街道带来了沉重打击,不少老铺关门歇业,街头的人潮虽在恢复,却难掩一丝萧索。影片的剧情也巧妙地融入了这一时代背景,探讨了在全球化、数字化以及社会结构变迁的冲击下,这类传统娱乐街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与身份危机。一位在歌舞伎町经营了三十多年小酒吧的老闆娘,作为群众演员参与拍摄后感慨:“电影里演的那些苦衷和迷茫,我们都是亲身经历过的。这条街的故事,确实需要有人来好好讲一讲了。”

  这部电影的野心,显然不止于讲述几个边缘人物的悲欢离合。它试图以歌舞伎町为棱镜,折射出当代日本社会,乃至更广义的现代都市文明中,个体在欲望、孤独、生存压力下的生存状态。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告别”意象,既是物理空间的变迁(如老店的关闭、旧建筑的拆除),也是人际关系的疏离(如友人的离散、爱情的消逝),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彷徨——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与某种熟悉的生活方式告别,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制片人铃木美香表示:“我们希望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故事,更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思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何为真正的归宿。”

  随着拍摄接近尾声,《再见歌舞伎町》已初步定于明年春季与观众见面。业界评论认为,这部作品很可能因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独特的美学风格,成为年度最具话题性的日本电影之一。它能否真正捕捉到歌舞伎町的灵魂,能否引发超越国界的共鸣,尚待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影院灯光暗下,银幕上亮起那片熟悉的、永不落幕的霓虹时,观众将跟随镜头,步入那条充满故事的小巷,聆听一场属于这个时代的、盛大而细腻的告别。这条街道从未真正沉睡,而这部电影,或许就是它在此刻最真实的一次呼吸与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