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地要闻> 正文

八佰

  一条苏州河,两岸生死场。八十多年过去了,河水依旧缓缓流淌,默然映照着两岸已然翻天覆地的景象。站在今日光陆流离的上海静安区,望向那座沉默矗立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墙体上密集而清晰的弹孔,如同无法愈合的伤疤,无声地诉说着1937年秋末那场震惊中外的血战。而近期,这段尘封的壮烈历史,通过电影《八佰》的镜头,再次以磅礴而悲壮的姿态,涌入当代观众的视野,激荡起超越时空的深沉回响。

  四行仓库保卫战,其背景是淞沪会战的最后阶段。中国军队主力西撤,留下第88师524团第一营的官兵,在副团长谢晋元的率领下,固守四行仓库,担负起掩护撤退、震慑敌军的重任。为迷惑日军,对外宣称守军人数为八百人,故得名“八百壮士”(实为四百余人)。这座六层楼的混凝土建筑,成为了他们在“孤岛”上海的最后堡垒,对面便是公共租界,霓虹闪烁、歌舞升平,与仓库这边的断壁残垣、炮火连天,构成了一幅残酷到极致的“天堂与地狱”对比图。

  电影《八佰》的导演管虎,以其独特的影像语言,精准地捕捉并放大了这种戏剧性冲突。摄影机的视角穿梭于苏州河两岸,一侧是守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抵御日军的疯狂进攻,硝烟弥漫,生命在瞬间消逝;另一侧是租界内的中外民众,从最初的隔岸观火,到目睹壮士们视死如归的壮举后,内心所受的巨大冲击与感召。影片不仅聚焦于仓库内外的惨烈战斗,更将大量笔墨倾注于对岸“看客”们的心路历程。记者、赌场老板、大学教授、普通市民、外国观察员……他们的视线共同编织成一张复杂的情感网络,记录着这场战斗如何从一个遥远的军事事件,逐渐演变为一场唤醒民族灵魂的精神洗礼。

  影片对战斗场面的刻画极尽真实与残酷。从日军发动的一次次步兵冲锋、钢板阵掩护下的爆破企图,到守军将士以手榴弹集束还击、身绑炸药纵身跳下与敌同归于尽的经典场景,《八佰》没有刻意回避战争的血腥与恐怖,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冷静镜头,呈现了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恐惧、挣扎与超越。特别是陈树生等人舍身炸敌的段落,镜头语言克制而有力,悲壮之气直击人心,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何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决绝。

  然而,《八佰》的野心远不止于还原一场战斗。它更深层的价值在于,试图探讨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观看”与“行动”、“麻木”与“觉醒”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岸的民众,起初如同观看一场与己无关的戏剧,但随着战斗的持续,他们看到了将士们用生命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仓库,更是一个国家不屈的尊严。童子军杨惠敏冒着枪林弹雨泅渡苏州河送达国旗的情节,成为这种情感转变的象征性事件。当旗帜在四行仓库屋顶升起,隔岸民众的欢呼与守军将士的敬礼,完成了一次跨越生死界限的精神共鸣。这面旗帜,升起的不仅是国家象征,更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它宣告了中华民族面对强敌时的不屈意志。

  电影也并未将守军将士塑造成毫无弱点的完美英雄。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老兵,也有初次上阵的新兵;有满腔热血的青年,也有牵挂家庭的父亲。在封闭的仓库内,面对绝境,他们也会恐惧、彷徨、思乡,甚至产生分歧。但正是这些平凡人的底色,使得他们在关键时刻迸发出的勇气与牺牲精神,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更具动人的力量。影片细腻地刻画了如端午、老算盘等小人物的成长与转变,他们从最初的求生本能,逐渐升华为对战友、对旗帜、对身后这个国家的责任感,完成了从普通士兵到民族脊梁的精神蜕变。

  《八佰》的上映,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部电影本身。它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关于历史记忆、民族精神、战争反思的巨大涟漪。在和平年代久矣的今天,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直观方式,提醒人们勿忘国耻,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它让年轻一代有机会透过银幕,去感受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理解今日和平与繁荣的来之不易。同时,影片所展现的“八百壮士”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在当下面对各种挑战与困难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意义,它呼唤着团结、勇气与担当。

  硝烟散尽,历史远去。四行仓库的弹痕依旧,苏州河水静静流淌。电影《八佰》就像一座光影铸就的纪念碑,它不仅是对1937年那场悲壮守卫战的深情致敬,更是一次面向全体国民的历史教育与精神动员。它告诉我们,有些记忆不容遗忘,有些精神必须传承。在那条分隔了生死与繁华的苏州河上,曾经流淌的不只是河水,更是一个民族在血与火中不屈不挠的灵魂之光。这光芒,穿越时空,依然在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上一篇
八万里

下一篇
午夜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