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的大兴安岭深处,十月的白霜早已挂满了樟子松的针叶。清晨五点,天光未亮,62岁的护林员孟和巴特尔已经裹紧厚重的棉大衣,带着跟随了他十年的猎犬“诺恩”,踏着咯吱作响的冻土,开始了每日例行的山林巡查。他守护的这片林地,是电影《兴安岭上》重要取景地之一。影片中那段关于守护与传承的故事,正是以这片广袤林海和其守护者为蓝本。
由内蒙古电影集团等单位联合出品的民族题材影片《兴安岭上》,近期已完成全部制作,即将与全国观众见面。这部影片没有选择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生活在大兴安岭腹地的鄂伦春族猎人、现代林场职工以及年轻一代的生态管护员,通过他们平凡却坚韧的日常,编织了一幅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温暖画卷。
影片的叙事主线围绕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护林员与一位从城市返乡的大学毕业生展开。老护林员一生与林为伴,熟知山岭的每一次呼吸;年轻人则带着新技术和新观念,试图在故乡寻找人生方向。两代人在观念碰撞中逐渐理解,共同面对盗伐者的威胁、森林火灾的风险以及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导演其格奇曾表示:“我们想讲述的,不是一个英雄的故事,而是千千万万个‘孟和巴特尔’的故事。他们是兴安岭的筋骨,默默无闻,却撑起了北疆的生态屏障。”
为了真实还原兴安岭四季的壮美与严酷,剧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深入鄂伦春自治旗、额尔古纳市等多地进行实景拍摄。摄影师团队常常需要在天寒地冻中等待最佳光线,捕捉晨雾缭绕的林海、暮色苍茫的雪原、以及驯鹿穿过白桦林的灵动瞬间。影片中大量使用的自然光效和长镜头,赋予了画面强烈的纪实感和沉浸感,让观众仿佛能感受到松针的清香和凛冽的山风。
影片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制作团队邀请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创作,将传统的“赞达仁”山歌调与现代交响乐巧妙融合。片中一段在篝火旁吟唱的古老歌谣,歌词大意是感念山林的馈赠,其苍凉悠远的旋律直抵人心,不仅推动了情节,更成为民族情感与生态伦理的深刻表达。
《兴安岭上》的拍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与当地社区的深度融合。许多当地牧民和林业职工被邀请作为群众演员,他们本色出演,为影片注入了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一位参与了演出的鄂伦春族大娘告诉记者:“演戏就像把我们的生活又过了一遍。能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大森林,看到我们是怎样爱护它的,心里特别高兴。”
影片的推出,正值国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时期。它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份生动的生态文化档案。它记录了下在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双重压力下,北疆林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生活于此的人们如何用智慧和汗水守护着这片绿色瑰宝。影片中,老护林员的一句台词令人动容:“这林子,不是我造的,但我守了它一辈子。我交给下一代的,不能比我现在看到的少。”
随着影片即将公映,像孟和巴特尔这样的真实护林员的生活,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他们的工作单调而艰辛,常与孤独为伴,但正是这份日复一日的坚守,换来了兴安岭的松涛依旧、鹿鸣呦呦。《兴安岭上》用光影艺术致敬了这份平凡中的伟大,它仿佛在告诉每一位观众:在那片遥远而美丽的土地上,人与自然的故事,仍在深情地续写。这部影片无疑将成为这个冬天,温暖人心、引发思考的一股清流。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25 09:38:01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