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名为《鬼子也疯狂》的舞台剧在部分城市的小剧场内悄然上演,随即引发了一场远超作品本身艺术价值的广泛争议。这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却大胆采用夸张、荒诞甚至带有几分黑色幽默手法呈现的作品,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舆论关于历史叙事、艺术创作边界与民族情感之间复杂关系的层层涟漪。
该剧的故事主线围绕一个被困于中国北方村庄的日军小分队展开。与以往同类题材作品中日军形象往往被符号化、脸谱化为单纯的残忍暴虐不同,《鬼子也也疯狂》试图深入这支小队内部,描绘他们在孤立无援、物资匮乏、精神高度紧张的环境下,所暴露出的种种人性弱点——猜忌、恐惧、迷茫,甚至出现了近乎癫狂的滑稽行为。创作者显然意图打破常规,从一个看似“内部解构”的视角,去呈现侵略战争状态下,个体士兵在军国主义机器裹挟下的异化与挣扎。
演出剧场内,观众的反应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支持者认为,该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审视角度。“它没有简单地进行善恶二元划分,”一位从事戏剧研究的中年观众在散场后表示,“我们看到了侵略者阵营内部的混乱与崩溃,这种从‘人’的角度而非‘魔鬼’的角度去刻画,反而更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荒谬性和对人性的摧残。这种艺术尝试是勇敢的,值得探讨。” 不少年轻观众也对剧中新颖的舞台表现形式和紧凑的戏剧冲突表示赞赏,认为其打破了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某些窠臼。
然而,反对和批评的声音同样尖锐且充满力量。多位亲历过抗日战争年代的老战士后代在观看后情绪激动,他们指出,无论艺术手法如何创新,基本的历史事实和民族情感底线不容触碰。“当我看到舞台上日本兵以那种近乎小丑的方式出现时,内心感到非常不适。”一位李姓女士哽咽道,“我的祖父就牺牲在那场战争中。那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苦难书写的。任何形式的‘戏说’或‘解构’,如果冲淡了历史的严肃性与残酷性,都是对牺牲者的不尊重。” 这种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心声,他们担忧,这种“疯狂”的叙事方式,可能会模糊历史的本质,甚至在不经意间软化乃至消解侵略者的罪行。
历史学者张教授对此表达了审慎的看法。他认为,艺术创作拥有探索和实验的自由,历史题材也不应只有一种讲述方式。“从学术角度看,试图展现侵略者内部的矛盾和困境,本身是一个有价值的视角,有助于更全面、立体地理解那段复杂的历史。二战期间,日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也存在厌战情绪、心理崩溃等现象。” 但他同时强调,这种艺术探索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历史事实基础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之上,尤其要把握好“度”。“关键在于创作的初衷和最终的呈现效果。是旨在通过揭示侵略者的疯狂与虚妄,来反思战争的本质、批判军国主义的罪恶?还是仅仅为了追求猎奇和感官刺激,不慎滑向了消解历史严肃性的边缘?这是评判这类作品的关键。” 张教授指出,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误解,尤其可能对历史认知尚不成熟的年轻一代造成误导。
该剧的导演和编剧团队在面对争议时,多次表达了他们的创作初衷。他们声称,绝非意图“美化侵略”或“消费苦难”,而是希望以一种更具现代感和冲击力的方式,引发年轻观众对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的关注和思考。“我们想打破的,是长期以来的某种叙事疲劳。我们展现‘疯狂’,最终目的是为了反衬和平的珍贵,揭露任何形式的军国主义和侵略行为,其内核都是极端且荒谬的。” 主演之一也坦言,在塑造角色时,内心充满矛盾,试图在表现其滑稽可笑一面的同时,也刻画出其作为战争工具的可悲与可憎。
《鬼子也疯狂》引发的争论,实际上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在面对历史记忆传承与当代艺术创新时的深层思辨。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如何让承载着民族痛感的历史记忆,以更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新一代?传统的、庄严肃穆的叙事方式固然重要且不可替代,但是否也需要允许一些非传统的、探索性的艺术表达存在,以拓宽历史教育的路径?另一方面,艺术的创新边界又在哪里?当触及民族集体记忆和情感痛处时,创作者应秉持怎样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觉?
这场围绕一部舞台剧的讨论,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好”与“坏”的评判,它促使公众去思考一个更为宏大的命题:在铭记历史与艺术创新之间,我们应如何寻找那个既能尊重历史真相、抚慰民族情感,又能激发当代共鸣、促进深刻反思的平衡点?《鬼子也疯狂》这部作品本身或许尚不完美,其艺术探索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但它所点燃的这场关于历史、艺术与记忆的对话,其意义可能比剧目本身更为深远。它提醒我们,历史的叙述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叙述,对生命的敬畏、对和平的捍卫、对正义的坚守,应是一切创作的基石。这场争论,最终将促使创作者、评论者和观众共同参与到对历史叙事方式的反思与建构之中,从而让记忆以更鲜活、更深刻的方式延续下去。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23 09:13:3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