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讯】近日,一部名为《让爱重演》的沉浸式互动戏剧在深圳南山文化中心连续上演十七场,场场座无虚席。这部没有知名演员、没有宏大制作的实验剧目,凭借其独特的情感叙事与观众参与模式,悄然掀起一阵关于“爱与记忆”的社会讨论热潮。
《让爱重演》的舞台布置极简——仅有一套可旋转的公寓单元和变幻的灯光系统。剧情围绕一对老年夫妻与子女之间的情感隔阂展开,特别之处在于每场演出都会根据现场观众的选择触发不同故事线。演出中,演员会突然停下表演,向观众抛出问题:“是否该告诉母亲她的真实病情?”“父亲遗忘的是婚礼日期还是女儿的生日?”,由观众投票决定剧情走向。
“我们不是在表演故事,而是在解剖关系。”总导演林薇在后台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位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85后导演,三年前开始带领团队收集了超过400个中国家庭的真实故事,“希望用戏剧搭建一座代际沟通的桥梁,让沉默的情感找到发声的通道”。
剧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角色,由62岁的老演员赵培根饰演。为了精准呈现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他在深圳某养老院做了三个月义工。“每一次遗忘都是内心的地震”,赵培根指着化妆台上厚达百页的笔记说,“但比遗忘更可怕的是家人假装遗忘的默契”。
最令人动容的是第三幕的“记忆仓库”场景:当子女发现父亲珍藏的铁盒里装着他们小学时的蜡笔画、掉落的乳牙和泛黄的奖状时,现场总能听到压抑的抽泣声。来自福田区的观众张先生坦言,看到这里时他紧紧握住了妻子的手,“突然理解为什么父亲总把我儿时的玩具车擦了又擦”。
该剧的社会学价值或许远超艺术价值。深圳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李哲分析:“在中国家庭情感表达普遍含蓄的背景下,这种集体情绪释放体验相当于群体心理治疗。观众在他人故事中照见自己,获得情感代偿。”
值得注意的是,每场演出结束后的“情感交换时间”逐渐成为重要环节。素不相识的观众会留下来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有人哽咽着第一次讲述与父母的心结,有人红着眼圈拨打久未拨通的家乡电话。场务人员发现,每晚结束后垃圾桶里总能清理出大量揉皱的纸巾。
《让爱重演》的成功似乎印证了当代社会的情感渴求。制作人透露,曾有位连续观看八场的观众说:“每次选择不同选项就像重新活过一次,终于在第场演出时找到了与父亲和解的方式。”
目前该剧已收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巡演邀请,但团队坚持要在深圳完成原定的三十场驻演。“快餐式的城市更需要慢下来的情感体验,”林薇望着正在彩排的演员轻声说道,“就像剧中的时钟装置,每个齿轮都需要时间才能咬合。”
夜幕下的剧场再次亮起暖黄色的灯光,新一批观众带着各自的心事步入剧场。当大幕缓缓升起,那些关于爱、遗忘与和解的故事即将重演——而这一次,故事的结局仍将由那些渴望被治愈的人们亲手选择。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22 09:39:5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1146.html
上一篇
警察学校7:进军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