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荧幕荧光映照在无数观众脸上,屏幕上是一名戴着金丝眼镜、谈吐得体的中年男子。他正娓娓道来童年遭受的虐待,语气平静得像在讨论天气。若不是画面右上角标注着“编号7432,被判终身监禁”,恐怕无人能想到这是一名背负十三条人命的连环杀手。近期,流媒体平台推出的纪录片《访问连环杀手》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骇浪,它让杀人犯直面镜头陈述犯罪细节,却也将公众推向伦理争议的漩涡。
该系列纪录片制作耗时三年,团队跨越四个国家,采访了七名已被定罪的连环杀手。影片采用极简风格——没有背景音乐,没有煽情剪辑,仅以特写镜头聚焦受访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些杀手展现出的冷静与常人无异。38岁的杀手詹姆斯在描述勒杀过程时,甚至下意识地模仿了绳索收紧的动作,而后突然轻笑:“其实她最后的表情很有趣。”
“我们刻意摒弃传统犯罪纪录片的猎奇视角。”总制片人莉亚·莫里斯在后期制作笔记中写道,“当恶魔脱下面具,露出与邻家大叔无异的容貌时,才是真正的恐怖。”这种创作理念使得影片获得两极评价:既有媒体盛赞其“开创了真实犯罪题材的新维度”,也有受害者家属联名抗议,指责制作方“给魔鬼提供舞台”。
哥伦比亚大学媒体伦理学教授理查德·杨指出:“这类节目存在双重剥削——既剥削了受害者的苦难,也剥削了凶手病态的表现欲。当谋杀变成一种表演,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潜在的观众。”数据显示纪录片上映期间,涉及凶手的网络搜索量暴涨300%,其中“如何联系在押罪犯”的搜索频次引人忧心。
更令人不安的是心理学家的发现。犯罪心理学家莎拉·温特斯博士分析影片后表示:“这些访谈实际上提供了侧写师梦寐以求的素材。凶手在讲述时会无意识暴露作案模式,比如编号5109的罪犯总在雨天作案,是因为童年时母亲总在雨天实施虐待。”这种专业解读反而让部分观众产生扭曲的“共情”,某条获得高赞的评论写道:“原来恶魔也是普通人变的。”
受害者家属的愤怒几乎撕裂社交媒体。玛莎·格林伯格——其中一名遇害者的母亲——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控诉令人心碎:“他们让我儿子的谋杀案变成了睡前娱乐,凶手在镜头前谈论夺走生命的感觉,就像美食家评论牛排熟度。”然而制作方坚持认为,影片具有社会警示价值。数据显示播出后,犯罪心理学专业申请人数增加47%,家庭暴力求助热线来电量上升30%。
暗流涌动的不只是舆论场。司法部门注意到,纪录片播出后出现模仿犯罪案件,作案手法与影片中描述的细节高度吻合。多个州的矫正机构已紧急修订探视规定,严禁在押重刑犯接受媒体采访。与此同时,民间团体发起“拒绝消费痛苦”运动,呼吁平台方建立伦理审查机制。
当镜头第四次对准编号8107的杀手时,他忽然向前倾身:“你知道吗?现在正有成千上万的人通过你的摄像机看着我。”这个打破第四堵墙的瞬间,成为全片最令人战栗的注脚。我们究竟是在剖析罪恶,还是在满足窥私欲?当罪案成为消费品,每个点击观看的人是否都成了共谋?这些问题随着片尾字幕滚动,久久萦绕在观众心头。
据最新消息,国际纪录片协会已启动对该片的伦理审查,而制作团队宣布将捐出30%收益用于受害者援助基金。这场关于罪恶展示与道德边界的争论,或许正如影片中某位杀手所言:“每个人心里都住着野兽,区别只在于有没有解开缰绳。”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22 09:35:01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1142.html
上一篇
雷霆特警
下一篇
警察学校3:初为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