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时,山村学校的最后一盏灯熄灭了。十三岁的阿娟(化名)背起那个洗得发白的书包,沿着蜿蜒的田埂独自走回家。她的身影在渐浓的夜色里显得格外瘦小,最终融入那片熟悉的黑暗中,仿佛从未出现过。这不是某个孤立的场景,而是中国广袤农村地区数以百万计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缩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看不见的小孩”。
在距离省会城市近三百公里的云岭村,青壮年像候鸟一样迁徙,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记者走访期间,正值水稻抽穗的时节,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香气,却难掩村庄的寂静。村小学仅有四十七名学生,超过八成是留守儿童。校长李为民(化名)在这里执教三十八年,他的皱纹里刻满了担忧:“很多孩子一年只能见父母一两次。他们不是不想念,是习惯了把想念藏起来。”
这种“习惯”的背后,是情感世界的巨大空白。在云岭村留守儿童中心,记者看到一群正在画画的孩子。令人惊讶的是,超过半数的画作没有使用任何鲜艳的颜色,灰暗的天空、没有门窗的房子、独自哭泣的小人是常见的主题。心理学专家指出,长期亲子分离容易导致儿童产生孤独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这种情感缺失可能影响其一生。
更严峻的挑战在于教育的断层。由于祖辈监护人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有限,很多孩子放学后处于无人辅导的状态。五年级的小强(化名)告诉记者,他的数学作业经常空着,“奶奶不识字,打电话问爸爸,爸爸在工地上忙,说等他回来再教”。可是,那个“回来”的日子总是遥遥无期。乡村教师不得不承担起教师和父母的双重角色,但有限的精力让他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令人忧虑的还有安全隐忧。村里一条小河去年夏天曾夺去两个孩子的生命,当时他们放学后去游泳,而七十多岁的爷爷正在山上砍柴。农村地区水域、交通、用电等安全隐患众多,缺乏有效监管的留守儿童更容易成为事故的受害者。
然而,在这些“看不见的孩子”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惊人的韧性和渴望。每天清晨五点,阿娟就起床生火做饭,照顾年迈的奶奶吃完药,再走五里山路去上学。她的作业本总是工工整整,墙上贴满了奖状。“我想考上大学,去爸爸妈妈工作的城市看看。”说这话时,她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改变正在发生。当地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建立了覆盖全县的留守儿童档案,为每个孩子指定了帮扶责任人。在云岭村,村委会腾出房间创办了“留守儿童之家”,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前来辅导作业、组织活动。爱心企业捐赠的电脑安装了视频通话软件,让孩子们能够定期与父母“见面”。
但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更多努力。专家建议,除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外,更应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随迁就读的问题,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让更多孩子不必因为上学难而与父母分离。同时,要鼓励地方企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从源头上减少亲子分离。
夜幕再次降临,云岭村的灯火星星点点。阿娟坐在“留守儿童之家”的电脑前,屏幕那端是她在千里之外打工的母亲。她说今天数学考了满分,母亲笑着夸她真棒。那一刻,这个常常“看不见”的孩子,眼睛里有了光。
这些光点或许微弱,但千千万万的光点汇聚在一起,就能照亮无数“看不见”的童年。关注留守儿童,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不再成为“看不见的小孩”。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20 09:44:4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yaowen/1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