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首映礼结束后,导演李哲站在剧院门口久久没有离去。他望着鱼贯而出的观众,有人眼角还挂着未拭去的泪光,有人正握着手机急切地分享观后感。这一刻,他意识到《明明有春天》已经不再只属于创作团队,而是走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这部由青年导演李哲执导、编剧张蔓执笔的现实题材影片,自本月公映以来,在观众和影评人中持续引发热议。影片讲述了一位普通社区工作者李明在城市边缘的老城区日常工作的点滴,通过他与居民之间发生的系列微小却温暖的故事,折射出当代都市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温情与希望。
“我们不想讲述一个英雄式的故事,而是希望展现平凡人如何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李哲在采访中这样阐述创作初衷。为了确保故事的真实性,整个创作团队前期深入多个社区体验生活,与数十位社区工作者同吃同住,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影片中,男主角李明由实力派演员赵涛饰演。为了贴近角色,赵涛在开拍前特地到基层社区实习了一个月,亲自处理居民纠纷、组织社区活动、走访孤寡老人。“这段经历让我真正理解了社区工作的不易。他们每天面对的是最琐碎的事情,但正是这些琐碎,构筑起了社会最基础的温暖网络。”赵涛感慨道。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暴雨夜,李明冒着大雨逐一检查老旧房屋,背出行动不便的老人。这个长达三分钟的长镜头没有配乐,只有雨声和喘息声,却让观众感受到无声的震撼。“我们特意采用纪实手法拍摄,没有刻意煽情,相信真实的力量最能打动人心。”摄影指导王伟表示。
编剧张蔓透露,剧本创作过程中,她采访了超过百位社区工作者和居民,影片中百分之九十的情节都源自真实事件。“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位社区工作者因为连续加班,自己的小孩只能带到办公室写作业。当我们问她为什么这么坚持时,她说‘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需要帮助’。这句话直接写进了剧本。”
影片上映后,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不少观众表示,影片让他们重新认识了社区工作者的价值。“以前总觉得社区工作就是盖章开证明,看完电影才发现,他们是连接千家万户的纽带。”一位观众在影评中写道。
更令人欣喜的是,影片还带动了现实中的积极变化。多个城市的社区服务中心反映,近日前来咨询志愿服务的人数明显增加,有些年轻人甚至直接带着简历前来应聘社区工作。“艺术作品的感染力真的可以转化为社会行动力。”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明远评价道。
不过影片也面临一些不同的声音。有评论认为影片过于理想化,淡化了现实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对此,李哲回应道:“我们当然知道现实比电影复杂得多,但艺术创作需要传递希望。我们想展现的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依然存在。”
随着口碑的持续发酵,《明明有春天》的排片率从最初的百分之五上升至百分之二十,上座率连续多日保持第一。不少影院经理表示,这种高质量的现实题材影片能够获得市场认可,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电影学者孙教授认为,该片的成功在于把握住了时代脉搏。“在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加渴望温暖和连接。这部电影恰如其分地回应了这种社会心理需求,通过细腻的叙事让观众看到平凡生活中的光辉。”
据悉,影片发行方已计划组织专场放映,邀请全国社区工作者免费观看。同时,电影原班人马正在筹备创作以基层民警为主题的同系列下一部作品,继续聚焦那些默默守护城市日常运转的普通人。
夜幕降临,城市华灯初上。电影院里,又一场《明明有春天》刚刚散场。观众们走出影院,有人深吸一口气,有人抬头望了望星空,仿佛重新发现了生活中那些一直被忽略的美好。正如导演李哲所说:“春天从来都在那里,明明可见,只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16 10:04:05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tianqi1/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