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太行山,层林尽染。清晨六点,当第一缕炊烟还未从山坳里的村庄升起,26岁的李伟已经开着他那辆沾满泥点的三轮车,行驶在通往自家山药地的盘山路上。发动机的轰鸣声划破了王家洼村固有的宁静,也仿佛是这个古老村庄正在加速跳动的新脉搏。
王家洼村,一个在地图上需要放大好几倍才能找到的小点,过去十年里,年轻人像候鸟一样迁徙,只在春节时才短暂地热闹一阵。但如今,情况正在悄然改变。李伟,这个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后生,三年前辞去省城一家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工作,执意回到这片生养他的土地,搞起了绿色山药种植。起初,村里人都在背后议论:“老李家娃子,书怕是白念了。”面对这些声音,李伟只是憨厚地笑笑,继续埋头在他的试验田里。
“不是城市容不下梦想,是家乡的呼唤更真切。”李伟站在地头,望着眼前长势喜人的山药田说道。他的手指拂过一片肥厚的叶子,“你看这‘铁棍山药’,是咱这儿的宝贝,但以前乡亲们种了卖不上价,只能烂在地里。我就想,能不能用我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给它找个好出路。”他引进滴灌技术,建立溯源系统,还通过电商平台,将王家洼的山药卖到了一线城市的高端超市。去年,他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带动了二十多户村民,每户平均增收超过两万元。
离李伟的山药地不远,是90后姑娘赵小颖的“乡村直播间”。一座由老宅改造的屋子里,摆放着各种农产品:金黄的柿子醋、红彤彤的山楂糕、手工制作的红薯粉条……赵小颖正对着手机屏幕,用夹杂着当地方言的普通话,热情地介绍着。“家人们看,这是我们村张奶奶古法晾晒的柿饼,自然霜降,甜而不腻……”屏幕上,订单数量不断跳动。
赵小颖大学学的是播音主持,曾梦想站在城市璀璨的灯光下。一次回乡探亲,她看到邻居家堆积如山的优质核桃因找不到销路而发愁,便尝试着在网上开了个直播间。没想到,第一次直播就卖出了上百斤。从此,她留了下来。“一开始觉得遗憾,现在发现,这里才有我最真实的舞台。”她的直播间不仅卖货,更成了展示乡村风貌的窗口。她拍摄村里的古戏台、老槐树、丰收的田野,让无数网友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去年“双十一”,她的直播间销售额突破了五十万元,直接盘活了村里好几个濒临倒闭的传统作坊。
傍晚时分,村东头的文化广场渐渐热闹起来。在外从事建筑行业多年的张强,如今是广场舞的“总教头”。他不仅组织乡亲们跳舞健身,还利用自己的手艺,带着几个同样返乡的年轻人,义务将村里废弃的打谷场改造成了篮球场和儿童游乐设施。“以前回来,晚上黑灯瞎火,大家要么看电视,要么打麻将。现在不一样了,广场上有跳舞的、有打球的、有遛弯的,感觉整个村子都活泛了。”张强说,他下一步计划组织一场“村晚”,让村里有才艺的人都上来露一手。
这些年轻人的回归,像一股股新鲜的血液,注入村庄的肌体。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的增加,更是观念的革新和乡村治理模式的改变。95后的王静,考取了公务员后主动选择回村担任支书助理。她推行“网格化”管理,建立村民微信群,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她组织“美丽庭院”评比,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以前觉得村里工作就是‘磨嘴皮子’,现在才发现,乡村振兴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王静说,她的目标是利用政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让王家洼的青山绿水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李伟、赵小颖、张强、王静这些年轻人,或许会聚在村口的小卖部门前,聊着各自的计划和遇到的困难,他们的笑声在夜风中传得很远。他们的故事,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乡村里正在发生的年轻化变革的一个缩影。他们不再是被乡土“束缚”的逃离者,而是主动选择的建设者。他们用知识和汗水,重新定义着“农民”的身份,也重塑着乡村的未来。
脚下的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因为他们,希望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蓬勃生长。王家洼的夜晚,不再只有寂静,更充满了向着美好明天奋进的勃勃生机。这些村里的年轻人,正用他们的行动证明,家乡,永远是梦想可以扎根、开花、结果的沃土。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28 09:51:27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tianqi1/1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