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州天气> 正文

新邻里联防

  深秋的梧桐社区,晚上十点,寒意渐浓。居民张大爷像往常一样,套上印有“平安巡逻”字样的红马甲,拿起充满电的强光手电,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与另两位邻居会合,开始了今晚两小时的夜间巡逻。不同的是,他这次掏出手机,打开了一个名为“梧桐邻里守望”的小程序,轻点“开始巡逻”,他们的巡逻路线便实时呈现在社区综治中心的大屏幕上。这是梧桐社区正在探索实践的“新邻里联防”模式中的一个寻常夜晚,一种融合了传统人情与现代科技的社区治理新范式,正悄然改变着这片老旧小区的安全生态与邻里关系。

  曾几何时,梧桐社区与城市里许多老旧小区一样,面临着管理上的诸多挑战。建成超过二十年,基础设施老化,物业管理力量薄弱,流动人口增多,传统的邻里关系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逐渐淡化,社区安全更多依赖偶尔的警车巡逻和并不密集的监控探头。“以前晚上回家晚点,走在黑灯瞎火的小路上心里直发毛。”租住在小区多年的年轻白领小李回忆道,“楼道里贴过‘邻里守望’的倡议书,但感觉就是个形式,彼此不熟悉,真有什么事,也不知道该找谁、怎么帮。”

  转变始于去年夏天。在街道党工委的引导和支持下,社区居委会决心重构社区的安全防线,但他们意识到,简单重复过去的“大爷大妈戴红袖章”模式难以为继,必须注入新元素,适应新时代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社区结构。经过数月的调研、座谈和方案打磨,“新邻里联防”计划应运而生。其核心是“人防+技防+心防”的三维融合,旨在激活社区内生力量,借助数字化工具,重建守望相助的邻里共同体。

  “新邻里联防”首先重构了“人”的角色。社区不再仅仅动员退休人员,而是通过积分激励、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各年龄层、各职业背景的居民参与。巡逻队伍里,既有像张大爷这样时间充裕的老党员,也有下班后愿意贡献一两小时的年轻上班族,还有利用周末带孩子一起体验社区服务的亲子家庭。社区将整个区域划分为若干微网格,每个微网格都建立了由党员、楼栋长、热心居民、物业人员组成的联防小组,明确了信息通报、应急响应、日常关照的流程。“我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编织在社区安全网上的一个结。”刚加入联防队不久的银行职员王女士说,“这种归属感和责任感很实在。”

  科技赋能是“新邻里联防”最显著的特征。社区统一引入了集成了多项功能的微信小程序。居民实名注册后,既可一键报警、上报安全隐患(如路灯损坏、消防通道堵塞),也可参与“安全随手拍”,还能在“邻里互助”板块发布求助信息,如临时需要代收快递、家中老人需要短暂照看等。对于巡逻队员,小程序则提供了任务领取、轨迹记录、事件上报、在线联络等功能。此外,社区在原有监控基础上,增补了数十个高清摄像头,并与派出所系统联网,重点区域还安装了具有感应报警功能的智能灯柱。“手机成了我们的新‘哨棒’,科技让我们的眼睛更亮,反应更快。”社区党委书记、综治中心主任李振华介绍,平台运行半年多,已处理各类上报事件三百余起,有效化解了多起潜在风险。

  然而,技术终究是工具,“新邻里联防”的灵魂在于重建邻里之间的信任与温情,即所谓的“心防”。社区定期组织联防队员和热心居民进行基本的应急救护、消防知识、沟通技巧培训,提升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联防巡逻、线上互动、线下活动(如节日联谊、邻里茶话会),原本陌生的邻居们开始相识、相知。谁家老人行动不便,联防队员会格外留意;谁家孩子临时没人接,邻居群里一声招呼就有响应;独居老人的家里,时常会有巡逻队员上门问候,看看水电是否安全。“上次我出差,家里阳台漏水渗到楼下,就是巡逻的陈师傅发现并在群里及时联系我,又帮忙协调楼下邻居,避免了更大损失。”居民刘先生感激地说。这种基于日常互动产生的信任,形成了比任何硬件设施都更牢固的安全屏障。

  “新邻里联防”的效果是看得见的。根据社区警务室的数据,试点推行一年来,梧桐社区的可防性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了超过四成,居民安全感满意度调查得分显著提升。但更深层次的变化,是社区氛围的转变。夜晚,亮着柔和灯光的智能灯柱下,散步、聊天的居民多了;微信群里,从最初的只有安全通报,到现在不时分享生活信息、互相帮助,热闹而温馨;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更多的眼睛在关注着他们的安全。

  当然,这一模式也面临可持续性的挑战。如何保持居民参与的长期热情,避免流于形式?如何平衡科技应用与个人隐私保护?如何将成功经验复制到不同类型的小区?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李振华书记表示,下一步他们计划引入更专业的社工力量进行引导,探索与社区商户共建,并不断完善平台的智能分析和预警功能。

  夜幕下的梧桐社区,张大爷和他的同伴结束巡逻,在小程序上点击“完成”。手电的光束划破夜色,照亮了回家的路,也映照着墙上“邻里守望,平安相伴”的标语。这束光,不仅来自手中的电筒,更来自被重新点燃的邻里之情与共同守护家园的信念。在这里,“新邻里联防”已不仅仅是一项安全措施,它正重新编织都市社区的社会纽带,演绎着现代城市生活中“远亲不如近邻”的新篇章。这种基于技术支撑、人文关怀和集体行动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或许为破解城市社区尤其是老旧小区的治理困境,提供了一条充满温度和希望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