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州天气> 正文

极限救援

  昨夜今晨,一场牵动无数人心的极限救援在崎岖险峻的苍云山脉深处展开。一名地质勘探员在独自作业时不慎坠入深约30米的狭窄岩缝,生命危在旦夕。在长达十二个小时的不间断救援中,消防、医疗、民间救援队乃至过往村民携手,与时间赛跑,最终成功挽救了这条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心魄的生命赞歌。

  事发地点位于苍云山脉主峰一侧,这里山势陡峭,植被茂密,手机信号时断时续。昨日下午四时许,省地质勘探局队员刘志刚在进行常规样本采集时,为躲避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脚下湿滑的岩石突然松动,导致其失足跌落至一处极其隐蔽的岩缝中。万幸的是,在下坠过程中,他的背包卡在了岩缝中部,缓冲了下坠力道,但人也因此被紧紧卡住,多处受伤,无法动弹。直到晚上八点左右,一名下山迟归的当地村民隐约听到微弱的呼救声,循声探寻才发现险情,并立即用随身携带的哨子发出信号,引来了其他村民注意,大家随即报警。

  接到报警后,市消防救援支队立即启动高山应急救援预案。晚上八点四十分,由十五名精锐队员组成的首批救援队伍携带山地救援专业装备火速赶赴现场。与此同时,一支经验丰富的民间山地救援队也主动请缨,一同前往。由于事发地点车辆无法直达,救援人员必须徒步负重攀爬近两小时的险峻山路。

  夜间山区气温骤降,能见度极低,夹杂着冰雹的雨水给救援工作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那是我参与过最艰难的地形之一,”现场消防救援指挥员王队长事后回忆道,“岩缝内部情况非常复杂,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而且岩壁湿滑,随时有碎石滑落的风险。”救援人员首先利用强光照明设备确定了被困者刘志刚的精确位置,发现他意识尚存,但身体虚弱,体温正在流失。

  医疗急救人员通过绳索系统向伤者输送了保温毯、生理盐水和氧气面罩,以维持其生命体征。救援方案经过紧急磋商迅速确定:由于岩缝过于狭窄,无法使用大型救援设备,必须采用最原始但也最可靠的方式——由一名身材相对瘦小的救援人员下降至伤者身边,为其做好固定和保护,然后由上方队员合力将其一点点向上牵引。

  这个重担落在了年仅22岁的消防员小李身上。他身材精干,心理素质过硬,虽然入职不久,但已是队里公认的绳索技术能手。在战友们的协助下,小李背负着额外的救援装备,沿着湿滑的岩壁缓缓降下。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上方不断有冷水滴落,下方是伤者微弱的呻吟声。经过近四十分钟的艰难下降,小李终于抵达刘志刚身边。

  “别怕,我们来了,一定会把你救上去!”小李一边安慰情绪紧张的刘志刚,一边迅速为其检查伤情、穿戴救援吊带,并用身体为他遮挡风雨。期间,刘志刚因疼痛和寒冷多次几近昏迷,小李不断与他对话,鼓励他保持清醒。与此同时,岩缝上方的救援人员开始搭建更为稳固的滑轮提升系统。

  真正的挑战在于向上的过程。每一次拉升都必须极度平稳,任何细微的晃动都可能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或导致救援人员失去平衡。口号声、绳索摩擦声、风雨声交织在一起。每上升一米,都凝聚着所有人的汗水与努力。经过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艰难提升,次日凌晨五时左右,在黎明前的至暗时刻,满身泥泞的刘志刚和小李终于被拉回安全地面!刹那间,现场所有疲惫不堪的救援人员和守候的村民爆发出激动的欢呼声。

  守候已久的医护人员立即上前对刘志刚进行初步检查和处理,发现其有左腿骨折、肋骨骨裂和失温症状,但生命体征平稳。随后,伤者被迅速固定在担架上,由救援队员轮流抬运,以最快速度向山下转移。最终,在天亮后不久,刘志刚被顺利送上早已等候在山下的救护车,前往市人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目前,他已脱离危险,情况稳定。

  “没有第一个人发现,没有每一位救援人员的坚持,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奇迹就不会发生。”获救后的刘志刚在病床上哽咽着说道。这场历时十二小时的极限救援,不仅是对专业救援能力和装备的考验,更是对人性光辉与团队协作精神的深刻诠释。在危难面前,素不相识的人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了一个普通的生命倾尽全力,这或许就是关于生命价值最动人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