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州天气> 正文

愿无岁月

  【本报专稿】深夜的影院灯光渐暗,片尾曲《愿无岁月》的旋律缓缓流淌,观众席间无人起身。有人低头擦拭眼角,有人静静凝视着滚动字幕,仿佛在那些陌生的名字里寻找自己的故事。这不是一部商业巨制,没有炫目的特效和铺天盖地的宣传,但这部名为《愿无岁月》的独立电影,正以一种悄然而有力的方式,叩击着越来越多观众的心门。

  影片讲述了一对平凡夫妻跨越三十年的生活轨迹。导演李哲采用极具冒险性的叙事手法——全片没有一句台词,仅凭演员的肢体语言、环境音效和精心构图的画面,将岁月流逝中那些细微而深刻的情感变化娓娓道来。拍摄地选在西北一个正在慢慢老去的工业小镇,斑驳的红砖墙、蜿蜒的铁轨、以及四季更迭的白桦林,共同构筑了电影沉默却澎湃的叙事背景。

  “我们想挑战观众的习惯,也想挑战电影表达的边界。”在位于北京东四环的一间工作室里,刚结束海外电影节展映归来的李哲导演接受了本报专访。他穿着简单的深色毛衣,谈话间时常停顿思考。“声音的缺席,恰恰是为了让观众更专注地‘看见’。看见一次欲言又止的凝视,看见一只悬在半空最终又放下的手,看见饭菜热气从浓郁到稀薄的过程……这些才是生活里最真实的惊涛骇浪。”

  这种大胆的尝试赢得了业内的高度评价。著名电影学者、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董一明评论道:“《愿无岁月》是一次回归电影本体的成功实验。它剥离了语言的修饰,迫使观众调动全部感官去沉浸、去体会。它让我们看到,最伟大的戏剧冲突,从来都蕴藏在最平凡的生活静流之下。”

  影片的成功,同样离不开两位主演内敛而富有张力的表演。饰演丈夫的演员张本煜,为贴近角色中老年阶段的状态,增重二十斤,并在开拍前三个月前往拍摄地体验生活,学习当地老工人的行为习惯。饰演妻子的新人演员黄尧,则用极具层次的细微表情,刻画了一个女性从青春憧憬到中年疲憊,再到晚年释然的复杂心路。一场两人在夕阳下无声对坐的戏,长达三分钟,仅靠眼神交流,被影迷誉为“本年度最催人泪下的表演时刻”。

  然而,这部如今备受赞誉的作品,诞生过程却充满坎坷。由于题材小众且表达方式实验,项目初期融资极其困难。李哲导演坦言,最艰难时,团队一度靠借用朋友设备和演员自带服装维持拍摄。“支撑我们下去的,是一种信念。我们相信,真诚地记录普通人的情感与时间,这件事本身就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份真诚,观众感受到了。在各大电影评分平台上,《愿无岁月》的评分持续走高。没有大规模宣发,其口碑完全依靠观众自发的“口耳相传”。许多观众在影评中写道,看完电影后,给父母打了个长长的电话,或者回家后第一次认真地拥抱了伴侣。影片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被日常琐碎所掩盖的深情与遗憾。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电影还引发了一场社会层面的广泛讨论。关于时间、关于陪伴、关于如何表达爱,这些我们习以为常却未必真正实践的命题,因为一部电影而重新成为公众思考的焦点。有社交媒体发起了“#我的愿无岁月#”话题,征集普通人的家庭老照片和故事,短短数日便获得超百万次阅读和互动。

  从无人看好的小众艺术片,到引发共鸣的现象级作品,《愿无岁月》的旅程仿佛是其主题的映照:最深沉的力量,往往于静默中积累,在时间中绽放。它或许不会在票房上创造奇迹,但它确凿无疑地证明了,真诚的艺术创作拥有穿透岁月、触达人心的永恒力量。当银幕暗下,灯光亮起,它留给每个人的,是一份关于如何更好地去爱、去生活的沉静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