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被学者称为“沙丘虫暴”的超强沙尘暴席卷了西北部多个地区,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交通出行及生态环境带来持续影响。这场沙暴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为近十年来所罕见,已引起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高度关注。
据气象部门监测,此次沙尘暴起源于境外干旱区域,自西向东移动,于本月初开始影响我国西北边境。强风卷起大量沙粒和尘埃,形成最高达百米、移动速度超过每小时80公里的沙墙,所经之处能见度急剧下降至不足50米。部分地区沙尘暴持续超过十小时,伴随强阵风和局部短时强降水,形成罕见的“沙尘-降雨”混合型灾害天气。
受沙尘暴直接冲击的边境县市报告称,部分乡镇农作物大面积受损,温室大棚被掀翻,刚播种的作物被沙土掩埋。当地居民回忆,沙尘来袭时天空骤然由黄转暗红色,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土腥味,即使紧闭门窗,细密的沙尘仍然无孔不入地渗入室内。多位牧民表示,风暴导致部分牲畜走失,牧场草场被沙埋没,恢复面临困难。
交通网络受到严重干扰。多地高速公路临时封闭,航班出现大面积延误或取消,铁路部门对部分线路采取降速运行措施。货运行业负责人表示,沙尘暴导致区域物流效率下降近三成,生鲜产品和精密仪器运输受到显著影响。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沙尘过境期间,多地PM10浓度瞬时值超过6000微克/立方米,超国家标准40倍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报告称,呼吸道疾病门诊量较平日增加两倍,主要症状为咳嗽、咽喉痛和眼部不适。专家建议民众在沙尘天气减少户外活动,必要外出时佩戴N95及以上防护口罩和防风镜。
科研机构追踪分析表明,此次“沙丘虫暴”得名于其移动形态——卫星云图显示沙尘带呈现类似百足虫的多节段特征,各段强度及移动轨迹存在差异。国家荒漠化防治研究所专家指出,这场沙暴的异常强度与境外沙源区春季气温异常偏高、积雪提前融化有关,加上特定的大气环流配置,导致起沙量远超往年同期。
面对灾害,应急管理部门迅速启动响应机制,开放应急避难场所,发放防护物资,指导农牧民开展生产自救。农业部门派出专家工作组评估灾情,制定补种改种方案。保险机构开通绿色通道,加快涉农保险理赔进度。
生态治理专家指出,虽然沙尘暴主要沙源来自境外,但加强国内防风固沙体系建设同样至关重要。近年来实施的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在减轻沙尘危害方面已显现效果。本次沙尘暴过程中,绿洲防护林带内的农田和居民区受损程度明显轻于无防护区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频率可能增加。科学家呼吁加强国际协同治理,共同应对跨境生态挑战。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沙尘暴监测预警系统,研发新型防护材料和技术,提升关键基础设施的抗风沙能力。
截至发稿时,本轮沙尘天气过程已明显减弱,但气象部门提示,受后续大风天气影响,部分地区仍可能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受灾地区民众生活逐步恢复正常。本次沙丘虫暴再次提醒人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仍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重要命题。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17 10:23:5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redian/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