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蒙山区腹地的一个普通村庄里,一段跨越时代的感人故事至今仍在人们口中传颂。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记者走进沂蒙革命老区,追寻一位普通农村妇女用生命书写的军民鱼水情——她就是被誉为“沂蒙红嫂”的祖秀莲。
1941年的深秋,沂蒙山区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中。日军对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一场激烈的突围战在祖秀莲家乡附近打响。那年她43岁,是个普通的农家妇女,丈夫早逝,独自一人支撑着家庭。枪声在山谷间回荡时,她正带着乡亲们往山里转移。
“当时听到山那边枪声跟炒豆子似的,知道咱们的队伍和小鬼子交上火了。”村里九旬老人张德顺回忆道,“秀莲姐二话不说,把干粮袋一系就要往火线上去。我们都拦着,她说‘咱们的兵娃子们拼命保护老百姓,我不能看着他们受伤没人管’。”
在战火暂歇的山沟里,祖秀莲发现了浑身是血、昏迷不醒的八路军战士郭伍士。他的腹部被子弹穿透,左腿被炸伤,军装已被鲜血浸透。瘦小的祖秀莲没有丝毫犹豫,用尽全身力气将比自己高出一头的伤员背起,沿着崎岖山路艰难前行。
“娘后来常说,那时候不知道哪来的力气。”祖秀莲的儿子回忆起母亲生前讲述的情景,“山路陡得很,她摔了好几跤,膝盖磕破了,手也被石头划得鲜血直流,但始终护着伤员。”
为了躲避日军搜捕,祖秀莲将伤员藏在家中的地瓜窖里。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她拿出全家仅有的半袋小米,每天熬粥喂给伤员,自己和儿子只能靠野菜充饥。为了防止伤口感染,她步行二十多里山路采集中草药,捣碎后为伤员敷伤。
“当时鬼子天天来搜查,秀莲婶子就把八路军同志扮成自己的丈夫。”邻居家102岁的王桂花老人颤巍巍地说,“她整天提心吊胆,但只要有人来搜查,她就镇定自若地坐在窖口纳鞋底,谁也想不到下面藏着伤员。”
经过四十多个日夜的精心照料,郭伍士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归队那天,这位钢铁战士跪在祖秀莲面前泣不成声:“娘,您是我的再生父母,等打跑了鬼子,我一定回来孝敬您!”
战争结束后,郭伍士果真放弃转业安置的机会,回到沂蒙山区认祖秀莲为母亲,为她养老送终。这段感人至深的母子情缘成为沂蒙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如今在祖秀莲生活过的村庄,当年的地瓜窖仍然保存完好。村里建起了纪念馆,陈列着祖秀莲使用过的药碾、纺车和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裳。每年清明时节,总有人自发前来献花瞻仰。
“奶奶从未觉得自己是英雄。”祖秀莲的孙子张爱国说,“她常告诉我们,那些牺牲的战士才是真正的英雄,她只是做了一个中国人该做的事。”
沂蒙干部学院教授李建国指出:“红嫂精神的核心是军民鱼水情深。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里,正是千千万万个像祖秀莲这样的普通群众,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布匹裹住了胜利,用担架抬出了新中国。”
夕阳西下,记者离开村庄时,遇到一群前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年轻党员。带队老师正讲述着祖秀莲的故事,学生们凝神静听,眼中闪着泪光。八十多年过去了,红嫂的故事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山风拂过郁郁葱葱的松林,仿佛在轻声诉说着那段永不褪色的记忆。在这里,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用母爱编织的传奇,早已融入沂蒙山的层峦叠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史诗中不朽的篇章。祖秀莲们用生命诠释的大爱,跨越时空,依然温暖着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
本文由作者笔名:常州新闻网 于 2025-09-17 10:11:51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changzhou.me/redian/979.html